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
—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要讲话精神

河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henan.gov.cn 时间:2019-10-11 08:29 来源:河南日报

p39_b.jpg

  每年冬季,三门峡市黄河湿地都会吸引成千上万只白天鹅来这里栖息越冬。新华社发

  编者按:黄河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事关民族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着力加强生态保护治理、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改善人民生活、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黄河流域河南段,是历史渊源最悠久、文化积淀最深厚、精神涵养最丰富的地区。如何结合河南区位特点、生态格局、资源禀赋和民生需求,因地制宜探索富有中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是河南勇担使命、服务大局,让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战略重点。为此,我们特约请省社科院相关专家,就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进行探讨。

  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战略支撑

  赵西三

  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的高度,阐述了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目标、总体思路和重点任务,为黄河流域省区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指明了前进方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首次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标志着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进入了新阶段,更是新时代中原更出彩的重要战略支撑,为河南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大历史机遇。

  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领。党的十九大做出了关于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大历史判断,高质量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对区域经济结构、生态系统、生产要素等提出了更高要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引导各地从实际出发,宜水则水、宜山则山,宜粮则粮、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为黄河流域省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必将引领河南各地围绕优势探索高质量发展特色路径,引导各地对自身优势、功能定位、发展思路等进行再梳理再聚焦,破解发展质量不高、生态环境脆弱、增长方式传统、区域发展不平衡等突出困难和问题,形成更加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产业体系、城镇体系和生态体系,开拓中原更加出彩的新境界。

  保障生态安全推动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重要的经济地带,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黄河是中原最为重要的生态廊道,也是河南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但是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保障形势严峻等问题没有彻底解决,是河南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黄河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以系统思维和全局高度打破一地一段一岸的局限,实现黄河治理保护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河南抓住历史机遇与沿线省区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解决好防洪安全、饮水安全、生态安全等问题,是保障生态安全推动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必将推动河南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造福百姓福祉切实改善民生的现实需求。黄河流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区域,让黄河流域人民更好分享改革发展成果是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尤其是伴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仅包括物质层面和精神文化层面的,还包括生态层面的需要,不仅包括最基本的食品数量安全、质量,还包括对良好生产生活环境、更多优质生态产品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协调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形成上游涵养水源、中游抓好水土保持和污染治理、下游做好保护工作的治理格局,加快提升全流域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实现生产、生态、生活“三生融合”,改善人民群众生活,真正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传承黄河文化弘扬中华文明的铸魂工程。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是传承黄河文化的战略举措、弘扬中华文明的铸魂工程。黄河流域河南段,是历史渊源最悠久、文化积淀最深厚、精神涵养最丰富的地区,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是河南在国家层面上的文化使命、民族意义上的文化担当。河南要在传承弘扬黄河文化中走在前列,讲好“黄河故事”,为实现中原更加出彩凝聚精神力量,为推动中华文化发展繁荣强化支撑力、凝聚力和向心力。

  加强生态保护治理推动高质量发展

  李斌

  河南在全国生态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沿黄区域是河南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经济地带。统筹协同推动黄河生态保护治理,应以“大保护、大治理”为核心理念,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保障黄河长治久安、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为抓手,推动形成“清水东流、绿为底色、山水相依、人水和谐”的沿黄生态新格局,助力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

  坚持“两个优先”,建设造福人民的幸福河。要坚持生态优先,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保护和治理黄河生态环境放在优先位置,突出生态治理与高质量发展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推动人口、城市和产业有序发展,构建黄河流域生态安全格局。要坚持民生优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黄河滩区脱贫攻坚为重点,着力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推动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切实做好民生答卷,把黄河建设成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严守“三条红线”,强化底线思维的硬约束。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就是在推动沿黄区域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严格执行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和监管制度,确保各项制度落在“纸上”,更落在“地上”。严守环境质量底线就是要有“铁腕”治理黄河生态环境问题的决心和举措,决不允许任何人越线,吃祖宗饭砸子孙碗。严守资源利用上线就是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树立环境共同体意识,切实转变竭泽而渔、杀鸡取卵式的发展方式,构建生态产业体系,呵护绿水青山,做大金山银山,推动黄河流域绿色发展。

  实施“四水同治”,形成水清安澜的新局面。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要坚持沿黄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空间一体化保护和环境污染协同治理,实施水生态、水资源、水环境、水灾害“四水同治”,深入落实“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方针,以着力解决黄河水资源保护开发利用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加快构建水资源高效利用、水生态系统修复、水环境综合治理、水灾害科学防治等体系,推动用水方式根本性转变;以全面保障黄河水安全为目标,科学统筹推进流域治理,上下游、干支流、南北岸联动,完善水沙调控机制和防洪工程体系,实施国家节水行动,落实“河长制”,推动“河长治”,保障黄河长治久安。

  统筹“四个格局”,构建人水和谐的新优势。秉承生态优先、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集约发展的原则,统筹沿黄区域生态保护、资源开发、产业发展、城乡协调“四个格局”,推动用水方式由粗放向节约集约转变;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将沿黄区域空间布局、城市建设、乡村振兴、生态保护、环境治理、沿水景观、文化传承等统筹谋划,重点解决我省沿黄生态廊道建设、黄河滩区移民迁建安置、沿线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以及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发挥生产发展、生活宜居与生态良好的联动效应,推动沿黄区域民生、生态、经济、文化协同发展。

  协同“两大改革”,激发黄河治理的新动能。以协同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动力,为黄河生态保护治理和高质量发展激发活力动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立健全自然资源产权制度、联防联控机制、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激活生态文明活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依托河南自贸试验区、郑洛新国家自创区等平台载体,引领沿黄区域开放创新,促进新旧动能转换,推动产业升级。创新合作体制机制。强化区域联动协同,充分发挥三门峡、洛阳、郑州、开封等沿黄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强化上下游协同、南北岸配合、干支流联动,打破行政区域分隔,破解黄河治理存在的九龙治水、分头管理问题,推动黄河生态保护治理行稳致远。

  推动黄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李立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指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是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的战略要求。黄河流域河南段,是历史渊源最悠久、文化积淀最深厚、精神涵养最丰富的地区。围绕“中华源·黄河魂”主题,在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上引领探索,将黄河文化、生态等资源优势融汇转化为河南在新时代发展新优势,是全面增强文化软实力、凝聚力和影响力的战略举措,是河南在国家层面上的文化使命、民族意义上的文化担当。

  黄河流域河南段是黄河文化核心带和资源富集区。黄河冲积形成的中原地带,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源和血脉之根。经历了千百年改道和滚动,治理和疏导,形成了沃野千里的中原大地,产生了高度发达的农耕文化,孕育了中华民族的文明之花,诞生了最早的国家夏朝。此后一直到北宋覆亡,中原地区长期居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洛阳、郑州、开封、安阳、商丘,都曾作为国家的都城而在中国古代史上大放异彩。中华民族的主根在中原,老家是河南,可以说:中原根深,则华夏叶茂。

  黄河文化的根源性、主体性和连续性,决定了她是中华民族的文脉主干和精神原乡。夸父追日、大禹治水、愚公移山,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密码和文化基因;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培植了中华文明的肥沃土壤;夏、商、周三代文明,奠定了中国的立国规模;洛阳、郑州、开封、安阳四大古都,横亘东西;儒家、道家、法家、佛家等中华元典文化,辉耀古今;汉代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代有显学……已故著名考古学家许顺湛说:“华夏文明的主体是黄河文明,黄河文明的中心在中原地区,黄河文明的核心在河洛文化圈内。”

  与时俱进推动黄河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刻不容缓。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黄河文化遗产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历史上黄河频繁决口、泛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无尽的灾难,也磨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塑造了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民族性格。建设黄河生态文明,保护和传承黄河文化遗产,打造河清海晏的人文景观,不仅可以涵养中华民族精神,养护华夏文脉,彰显当下祖国经济发达、文化昌明、政治清廉的盛世气象,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而且可以优化沿黄生态,营造山青水绿优美环境,唤醒“老家河南”的乡愁记忆,铸就中华民族的金山银山。尤其随着经济发展、科技进步,黄河已得到有效控制,生态保护理念已深入人心,推动黄河文化遗产保护,实现黄河文化创造性转化正当其时。

  以文化融合发展为重点推动黄河文化创新性发展。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取之不竭的精神宝库,要挖掘其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擦亮黄河符号,坚定文化自信,凝聚民族力量,就要以文化融合发展为重点,推动黄河文化创新性发展。要推动黄河文化与产业的高度融合,发展黄河文化创意产业,生产更多以黄河文化为内容的文化产品,丰富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求,促成黄河文化的活态传承、可持续发展。要推动黄河文化和旅游业高度融合,打造黄河文化旅游精品工程,建设最具世界意义的文化旅游景观带,形成历史文化展示带、生态环境涵养带、旅游观光休憩带,建设人们感受黄河、亲近黄河的休闲旅游后花园,让黄河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和心灵故乡的主要承载地。

  聚焦民生建设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陈明星

  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时指出,“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为新时期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行动遵循和努力方向。要聚焦民生保障和改善,尊重发展规律,立足中原特色,强化统筹协调,更加注重保护和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全面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

  统筹水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黄河流域水资源量总体呈减少趋势,必须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合理规划人口、城市和产业发展,积极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一要大力推进节水,坚决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大力发展节水产业和技术,大力推进农业节水,实施全社会节水行动,推动用水方式由粗放向节约集约转变。二要着力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协同做好产业调整与产业结构升级,增强流域内不同区域间的产业互补性,大力提升产业和城乡生活用水的效率。三要加快创新水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机制,以“四水同治”为抓手,打破水利、环保和地方的条块分割管理格局,构建流域大保护大治理大利用的多方协同工作机制,对不同区域取水和用水的主要功能进行限定,完善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和水权交易机制等,推动全流域生态环境的共治共享和高质量发展。

  统筹生态安全与粮食安全。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生态脆弱区,也是我国重要的农牧业生产基地,对维护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保障国家和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全局性、战略性、稳定性作用。必须统筹生态安全与粮食安全,切实抓好黄河流域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生产和农业高质量发展,大力推进农业绿色发展,集约节约利用黄河水资源,推进黄河流域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减少面源污染;推进河套灌区、汾渭平原、黄淮海平原等主产区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发展,抓好耕地保护和地力提升,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农业发展由增产导向向提质导向转变;推进农牧交错带农业结构调整,推动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和“粮改饲”。

  统筹脱贫攻坚与生态保护。黄河流域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区域和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区域。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亟须把全流域、上下联动和协调推进生态、文化和经济一体化建设作为重要的战略支撑,统筹推进脱贫攻坚和生态保护,提升黄河治理保护水平,并从实际出发,宜水则水、宜山则山,宜粮则粮、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以各具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和高质量发展成果,不断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建立贫困阻断长效机制,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和脱贫攻坚与生态保护有机统筹新模式。

  统筹城乡环境治理与基本公共服务供给。黄河长治久安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对于解决好流域人民群众特别是少数民族群众关心的防洪安全、饮水安全、生态安全等问题,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要统筹城乡环境治理与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一要强化城乡环境治理,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严格管控生态环境风险,完善水沙调控机制,确保黄河沿岸安全。二要创新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加快提升全流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让黄河流域人民更好分享改革发展成果。三要推进“城乡文景河”融合协同发展,把区域空间布局、城市建设、乡村振兴、生态保护、环境治理、沿水景观、文化传承等统筹谋划、一体推进,突出城乡融合、黄河文化传承、绿色发展,打造城市宜居、乡村美丽、文旅融合、水景相依的融合发展新优势。

  (本版稿件由河南省社科院提供)

责任编辑:赵檬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