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渠建设者:用生命铸就精神丰碑

河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henan.gov.cn 时间:2019-09-30 18:50 来源:河南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

  林县十万大军历经十年修建的“人工天河”红旗渠,如今已经成为一座历史丰碑,永远镌刻在太行山上。

  红旗渠当年的建设者和经历者,他们现在过得如何,有哪些所思所想?国庆前夕,记者专程来到当年的除险队长、91岁的任羊成家中。

  一座小院,两间平房,干净质朴。客厅墙上挂满照片,最珍贵的还是年轻时肩扛大绳、头戴柳编帽、笑着露出“豁牙”的老照片。

  “除险时从悬崖上一荡就是150米,随时可能牺牲。”任羊成满头白发,脸上爬满皱纹,一讲到修渠,立马来了精神。他告诉记者,那时候选择除险队员就一个标准,“不怕死”。

  “除险队长任羊成,阎王殿里报了名。”他每次除险,都把铺盖卷打包,万一牺牲,就当棺材底儿。

  “那会儿一心想的就是跟党走,全心全意为人民,根本不会考虑自己。”渠成后,任羊成护渠25年,无论教育子女,还是后来到各地作报告,他总会坚定地说,“只要有党的领导,没有什么干不成的。”

  任羊成是十万红旗渠建设者的一个缩影,他们用双手铸就了新中国的奇迹。

  上世纪60年代,地处三省交界、太行腹地的林县,石厚土薄,水源奇缺。为结束苦难历史,县委书记杨贵带领群众一头扎进茫茫太行,生生从悬崖绝壁上“抠”出纵横1500多公里的红旗渠,孕育出“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十年间,全县50万人,有30万人参加了修渠,81名群众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其中,年龄最大的60岁,最小的才17岁。

  吴祖太是第一位为红旗渠献身的人,也是牺牲者中唯一的外乡人。他生于原阳,水利学校毕业后主动要求到林县工作,设计了红旗渠第一张蓝图。1960年3月28日,因隧洞塌方而牺牲,去世时年仅27岁。

  岂曰无碑,山河为碑;何用留名,人心即名。

  半个世纪以来,红旗渠精神已经融入林州人的血液,渗入骨髓,扎根心底。传承红旗渠精神,他们接续奋斗,谱写了“出太行、富太行、美太行”的时代篇章,经济、社会、城市各方面飞速发展。数据显示,林州市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连年在全省名列前茅,跻身全国百强。

  如今,红旗渠精神从当年修建红旗渠的“渠一代”身上,流淌到“渠二代”“渠三代”体内,正焕发出无穷的能量和活力。张买江是其中一个代表。

  父亲牺牲后,母亲把13岁的张买江也赶上了修渠工地,临行前对他说:“孩子,你爹没把渠修到底,你就去替他完成吧,不把水引来就别回家。”

  牢记母亲话语,张买江干起活儿来格外拼命,一次扛127斤水上山,一口气点72眼炮,被称为修渠工地上的“小老虎”。而他再见母亲,已是6年后。

  渠成水至,张买江投身当时林县最困难的教育事业。那时,全县一所像样的学校都没有。他四处奔走呼吁,动员发展好的工程队捐资建学校,远赴东北“求援”纸张,又折返山西“求”印课本。学校建起来了,孩子们有书念了,他的头发也全白了。

  退休之后,张买江又成为红旗渠干部学院特聘教师,8年间,他走遍大半个中国,向更多人讲述红旗渠的故事。

  从修渠到讲渠,张买江的生命与红旗渠紧紧连在一起。他坚定地说:“只要我还活着,就会一直讲下去。”(记者 任国战 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 张龙飞)

责任编辑:李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