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光山花鼓戏继续唱下去

河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henan.gov.cn 时间:2019-09-19 07:59 来源:河南日报

06-(2).jpg

东岳村村民张秀芳和她的爱人方应亮表演光山花鼓戏(9月17日摄)

  “新中国成立七十年,咱老百姓心里好喜欢。党中央号召来扶贫,中办来到光山县。干部群众齐努力,撸起袖子加油干。精准扶贫像绣花,贫困乡村换新颜……”黝黑粗大的辫子欢快地舞动,发自内心的喜悦点亮了笑脸,张秀芳、方应亮夫妻二人相视一笑默契无限,一出精彩的光山花鼓戏正在光山县文殊乡东岳村上演。

  9月17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来到光山县文殊乡东岳村文化接待中心,两名花鼓戏演员给总书记现场表演了一段新编花鼓戏,赢得热烈掌声。

  光山县文殊乡是信阳市首个被命名为“河南省民间艺术之乡”的乡镇,当地传承了独具地方特色的光山花鼓戏。这种戏是由豫南地区民间小调、山歌、歌舞,并融合楚剧、黄梅戏唱腔,逐渐形成的独具一格的戏曲剧种。其雏形最早可以追溯到宋代,苏东坡在《仇池笔记》中就曾记录了光山人“群聚讴歌”的景象。唱腔优美,对白诙谐幽默,剧目丰富,多数就地取材、便于流传,道白多用方言俚语,生活气息浓郁,活泼热闹,群众参与感强,很受欢迎。

  1953年,张秀芳的师傅翁行凡在北京参加全国首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演出的《夫妻观灯》获得金质奖章,受到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的接见。由于多采取师徒世代口传的形式以及其他种种原因,随着名老艺人的相继去世,光山花鼓戏剧目不断减少,面临着后继乏人、无法传承的窘境,亟待扶植和保护。2004年,光山花鼓戏被列为河南省民间文化遗产重点抢救项目,2007年被列入第一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该县文联主席张志娥介绍,为支持这一剧种的传承和创新,县里有关部门搭建了广阔的平台,鼓励老艺人招收学徒,并直接补贴资金帮助戏班购置服装、道具等,逢年过节还组织各戏班到指定地点演出。现在,花鼓戏已经成为当地民间艺术的龙头,带动了地灯戏、皮影戏、狮舞、龙舞、旱船等地方戏和民间表演艺术的蓬勃发展。

  由于嗓子清脆明亮,张秀芳有个外号“百灵鸟”。她说:“当初师傅收了8个徒弟,我是关门弟子。如今我也收了8个徒弟,第一个是我爱人,最小的一个是我女儿,她1999年出生,学戏已经两年多了。”眼见着县里从最初只有几十个花鼓戏演员,到现在七八百人的规模,“百灵鸟”的唱腔更动听了,劲儿也更足了。自从摘掉了穷帽,老百姓的日子好过了,也更加注重文化生活,她的戏班子日程排得很满,除了传统节假日,乡亲们无论红白喜事总喜欢唱大戏,一个花鼓戏演员年收入七八万元根本不是问题。

  “总书记的鼓励,让我心里暖暖的。”张秀芳说,“我一定会好好唱,把光山花鼓戏发扬光大,一代一代传承下去。”(记者 李英华 归欣)

责任编辑:李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