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民族大联欢活动在郑州炎黄广场盛大开幕。(新华社记者 周密 摄 制图/刘竞)
民族大联欢现场古声古韵,礼敬贵宾。(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 许俊文 摄)
演员在民族大联欢中展示茶艺。(记者 聂冬晗 摄)
大河之畔同筑梦,炎黄像前齐开颜。
9月12日的郑州炎黄广场,人潮涌动,其乐融融。参加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56个民族兄弟姐妹欢聚一堂开展民族大联欢,载歌载舞、演绎精彩,共襄盛举、共谱华章。
以客为尊礼相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民族大联欢尚未开始,1953人组成的鼓阵和旗阵已在入口外绵延1953米整装列队,1953这个数字,纪念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诞生于1953年。蒙蒙细雨中,盘鼓震天动地,大旗招展如云,形成“鼓舞信心、旗开得胜”的迎宾序曲,这是真诚质朴的中原人民对各民族嘉宾送上的真挚祝福。
随着34个代表团依次步入,象征56个民族的56名黄河汉子擂起大鼓,56名少女跳起中原古风舞蹈,夹道相迎,少女们还手持柳枝洒水,为嘉宾接风洗尘,盛情欢迎大家共赴盛会。
炎黄二帝巨像下的开阔场地中间,有一座8100平方米的三层祭坛。祭坛边沿以浮雕装饰,上刻56个民族的图腾、吉祥物,寓意着各民族文化多元一体,体现了中华民族大团结。
“今日之会,山高水长;今日之情,日恒月昌……”祭坛两旁的300名少年吟诵着欢迎词,在笙、瑟、编钟等古乐声中且歌且吟,一派礼敬贵宾的庄重气氛。
越过祭坛,两侧有奉茶少女和添茶少年,代表中原的男女老少、父老乡亲,捧着黄河水泡出的毛尖茶,以一杯杯中原特色的香茗敬献各族远道而来的贵客宾朋。
民族交融中国梦
上午10时30分许,56条彩带从炎黄二帝巨像下展开,巨大会徽从中心舞台上升起……在震天的欢呼声中,文艺演出拉开帷幕,一台各民族欢聚一堂、展现风采、团结友爱的大联欢精彩上演。
“郑州欢舞迎客来”章节,河南籍文艺体育明星共同演唱歌曲,融合了豫剧、说唱、中原曲艺等元素;青年舞者用时尚的现代街舞演绎空中丝绸之路和米字形高铁;“少林小子”和陈家沟太极高手同台切磋,共同展现中原禅武文化的巨大魅力。
“山海欢歌乐交融”章节,各民族兄弟姐妹踏歌起舞。欢快的舞步抒发着豪迈激情,悠扬的歌声叙述着动人情怀,引着观众的思绪从天山绿洲飞到雪域高原,从辽阔草原飞到塞上江南,又从大美壮乡回到黄河之畔。在歌与舞的交织中,呈现出了中华大家庭的团圆美景。
“家国欢笑共筑梦”章节,56个可爱的各民族小朋友跑上台来,合唱童谣《石榴红了》。孩子们聚拢在圆形平台中央,搭着彼此的肩膀,仿佛一颗颗红润饱满的石榴籽紧紧抱在一起。多位民族歌手依次登台唱起各自民族的歌谣,表达着对祖国的祝福、对新时代的礼赞。
伴随着《爱我中华》旋律的响起,全场气氛达到高潮,台上台下融为一体,各族儿女手拉着手、亲密无间,围成了一个个同心圆。欢歌阵阵,汇成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和谐交响;曼舞翩翩,踏出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美好诗行。
中原文化嘉年华
舞台上,民族节目精彩纷呈;舞台下,2500张长条桌在广场两侧围成绵延百余米的“连桌席”,各民族兄弟姐妹围坐桌旁,共进午餐,共叙友情,洋溢着中华民族的浓浓亲情。
就餐之后的游园活动,结合了本土风情的“中原庙会”氛围和游园互动的“嘉年华”理念,堪称一场“中原文化嘉年华”,引起了各民族朋友的浓厚兴趣。大家三五成群,徜徉其间,有的看戏听曲、有的观看功夫、有的欣赏魔术,在VR实景飞越黄河等科技游艺体验区,纷纷参与互动。
最吸引大家目光的,是现场100多位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带来的54项非遗项目展览,造型古朴的泥咕咕、奇巧瑰丽的唐三彩、灵动逼真的皮影戏、青素典雅的汝瓷、特色鲜明的木版年画,栩栩如生的面塑……与会的各民族嘉宾充分感受到了中原传统文化的魅力。
来自广西代表团的马宇宏兴奋地说:“今天的活动热烈、精彩,让人印象深刻,感受到了多元灿烂的中华文化,也体会到了河南人民的热情,我们各民族一定会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画好民族团结同心圆!”
不知不觉间,民族大联欢活动就要结束了,炎黄广场上依然是欢声一片,笑语不断。大家依依不舍,流连忘返,争相合影留念,要把难忘的瞬间定格,把真挚的感情沉淀,把这场大河之畔的民族盛会铭记脑海,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心间。(记者 刘勰)
责任编辑:杨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