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篇大文章,必须统筹谋划,科学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参加河南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推动人才、土地、资本等要素在城乡间双向流动和平等交换,激活乡村振兴内生活力。
围绕激活乡村振兴内生活力,各地要结合实际,理清思路、抓住重点,紧紧围绕“人、地、钱”三要素,从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房屋、推进土地流转、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大力发展沟域经济、引进社会资本等多个维度找准突破口、切入点,因地制宜推进乡村振兴,努力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愿景。
唤醒“沉睡”农村老宅,闲置资源再生。由于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民涌入城市务工乃至定居,出现了大量的宅基地闲置无人居住的情况。数量不少的农村老宅长期“沉睡”,占用土地资源,影响村容村貌,还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把这些闲置房屋开发出来,让农民的“冷资产”变成“热财富”,既能提高农民的收入,也能促进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的基础性设施的进一步完善。为实现对农村闲置宅基地房屋进行合理利用和盘活,洛阳市吉利区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区内柴河村大力盘活闲置民居,建成太极书院、“村里的家”、画家驿站等特色民居,实现了空心院落升级改造,打造以书画写生为特色的体验式旅游点,受到了周边游客的热捧。今后,还将积极探索各种方式对闲置农房进行“改造”,如以租赁、合作的方式发展休闲养老服务业,成立乡居农宅合作社,统一打造原生态民宿等,唤醒一座座沉睡的老宅。
用好土地流转“金钥匙”,撬动致富之门。近年来,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领域,一项最具活力的改革举措就是“土地流转”。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建立在土地流转机制不断完善的基础上,只有引导和鼓励农户将分散的闲置土地、小规模土地适度向种田能手、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集中,实行农业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经营,才能促进农业产业向大规模、高品质方向发展,实现农村产业兴旺。目前,吉利区已累计流转土地1.22万亩,今年还将制定出台鼓励土地流转的政策和措施,积极探索“土地集中流转—土地整理—再流转”模式,收储农村土地,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补齐集体经济“短板”,增强“造血”功能。当前,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越来越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必须壮大集体经济,而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是普遍的“短板”。为补上短板,增强村集体自我“造血”功能,吉利区也探索出了许多方法,如郭庄村的茂田种植专业合作社,就是“三金模式”即租金、薪金、股金的代表。租金是通过土地流转,农民每亩能得到500到1000元的租金;薪金是公司优先聘用入股农民,按统一标准发放薪金;股金是流转土地的农民,按每亩一定标准出资,资金入股企业,参与企业利润分红。今年,吉利区将采用挖掘当地优势资源、盘活开发闲置资产、创办经营服务实体和利用集体资产参股等方式,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力争年底前全区100%的村有稳定集体经济收入,100%的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超过5万元。
挖掘乡村特色资源,发展沟域经济。乡村之美、美在特色。只有打造出富有特色、个性鲜明的村庄精品,实现“人无我有”,才能大幅增强乡村吸引力,助推产业升级。吉利区有着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每个乡村都有独特的历史底蕴和文化特色,如六门村的民俗体验式旅游、柴河村的养生休闲旅游、郭庄村的采摘认养旅游等等,各有特点。为进一步挖掘乡村特色资源,我们力争打造“一办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格局,促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深度融合,大力发展沟域经济,建设特色小镇,因地制宜进行试点开发,推动乡村振兴。
鼓励社会资本“下乡”,激发经营活力。实现乡村振兴,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升农业产业的规模和效益,存在着巨大的资金需求,单纯依靠财政投入无法解决问题,迫切需要多元化的投资主体。社会资本“下乡”,往往会在乡村产业项目选择、经营管理和农业技术上,精心规划、投入。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和村民会逐渐成为利益共同体。引入社会资本,运用“公司+协会+村民”的模式,依靠运营公司对村子进行统一开发、运营、管理和推广,是推进乡村振兴的一种有益方式。基层相关部门必须做好服务,让资本看到乡村振兴的发展前景,要出台积极的支持政策,确保相关政策能够落地实施。要以农民增收为核心,有序地引导社会资本下乡,这样才能让农民有土地租金赚、有务工薪金挣、有创业收益拿、有更多获得感。
推动乡村振兴,既是一场攻坚战,更是一场持久战。激活乡村振兴内生活力,需要我们更具创造性、更有落实力,在转换思维方式、提高规划能力、破解突出难题方面,不断形成新亮点,取得新成效。(洛阳市吉利区委 吴立刚)
责任编辑:张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