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坝巍峨,水波荡漾。仲夏时节,三门峡水利枢纽大坝上,“黄河安澜国泰民安”8个大字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
“2座屹立于黄河激流之中的石岛把河水分而为三,形同3个大门,分别被称为人门、神门、鬼门,这就是三门峡名称的由来。”6月27日,三门峡市委党史地方史志办公室工作人员张磊说,三门峡水利枢纽是“一五”计划时期前苏联援建中国的156项重点工程之一,也是新中国成立后在黄河上兴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利工程,因此被誉为“万里黄河第一坝”。
随着张磊的介绍,记者仿佛穿越了时空,听到了震天动地、穿云裂石的机器轰鸣声,看到了轰轰烈烈、如火如荼的建设场面。
1952年10月,毛泽东主席视察黄河,发出了“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伟大号召。1954年10月,黄河规划委员会完成《黄河综合利用规划技术经济报告》,选定三门峡水利枢纽为实施黄河综合治理规划的第一期工程。1955年7月30日,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正式通过《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的报告》,确定修建三门峡水利枢纽。
1957年4月13日,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正式开工。全国各地大批热血青年纷纷奔赴三门峡,支援大坝建设。经过广大建设者的艰苦奋战,1960年秋,三门峡水利枢纽开始拦洪蓄水。后经过1965年和1969年的两次改建,三门峡水利枢纽在防洪、防凌、发电、供水、灌溉、减淤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门峡水利枢纽的建设与管理,是一部党领导人民不断探索、认识、掌握规律的治黄实践史,也是一部人民群众与洪水泥沙顽强斗争并不断取得胜利的奋斗史。50多年来,三门峡水利枢纽为黄河下游岁岁安澜作出了重要贡献,保障了下游引黄灌区“中国粮仓”稳定增产,为新中国水利水电事业和治黄事业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大河汤汤,岁月奔流。经过50多年运行,三门峡库区形成了200多平方千米水域,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了成千上万只白天鹅到此越冬栖息。三门峡市先后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称号,成为镶嵌在黄河岸边的一颗璀璨明珠。
“三门峡市是随着三门峡水利枢纽的建设而崛起的一座新兴工业城市。老一辈建设者舍小家顾大家的忘我情怀,已成为三门峡市转型创新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张磊说,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建设中所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穿越时空、历久弥新,正激励着三门峡人民在新时代的征途上阔步前进。
责任编辑:银新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