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式摔跤

河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henan.gov.cn 时间:2019-06-03 14:27 来源:第十一届全国民族运动会官网

民族式摔跤400.jpg

  摔跤运动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体育项目之一,早在远古时代就产生了摔跤的雏形——角力。据考证,我国在黄帝时期就有了摔跤运动,摔跤在我国古代叫“角抵”,又名“角力”,后来称“相扑”,近代才叫“摔跤”。

  民族式摔跤历史悠久、民族特色浓郁,自1953年的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开始,摔跤就成为了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竞赛项目,是元老级的竞赛项目。民族式摔跤包括搏克(蒙古族式摔跤)、且里西(维吾尔族式摔跤)、格(彝族式摔跤)、北嘎(藏族式摔跤)、绊跤(满族、回族式摔跤)以及希日木(朝鲜族摔跤)六个跤种。

  蒙古族的摔跤极负盛名,草原上的人们把蒙古式摔跤称作“搏克”,它是蒙古族三大运动(摔跤、赛马、射箭)之首,不管是祭敖包,还是在那达慕大会上,“搏克”都是绝对不可缺少的主项。

  你知道吗?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吉祥物“阿吉内”身上穿的就是蒙古族传统的摔跤服。

  按蒙古族的传统要求,搏克选手上身穿的是牛皮或帆布制成的“卓得戈”(紧身半袖坎肩),“卓得戈”边沿镶有铜钉或银钉,后背中间有圆形的银镜或“吉祥”之类的字样,腰间系红、蓝、黄三色绸子的“策日布格”(彩带),下身穿肥大的“班泽勒”(跤裤),“班泽勒”外套一条绣有吉祥图案的“淘术”(套裤),脚蹬“果特勒”(蒙古靴或马靴),优胜者脖颈上佩戴着“将嘎”(五彩绸缎制成的项圈),标志着搏克手的实力和荣誉。第十届民族运动会的吉祥物“阿吉内”,身穿蒙古族的摔跤服,正在憨态可掬的迎接着八方宾客相聚内蒙古,共享民族盛会。

  蒙古族搏克的习俗可以追溯得很远。早在几千年前,北方游牧民族中就已盛行摔跤。成吉思汗就十分喜爱摔跤,他的弟弟别里古台、大将木华黎都是著名的摔跤手。蒙古军队也常常将摔跤、射箭技能的高下作为选任将领的主要条件。

  蒙古族摔跤的民族特色十分鲜明,它与其他的摔跤比赛相比,在规则上有两点明显不同。一是参赛的选手不分体重级别,二是采用单淘汰制,即一跤定胜负。你也许会觉得这样的规则具有明显的不合理性,既没有公平的竞赛基础,而且一次定胜负的比赛方式里存在偶然性。然而这些规则在蒙古族同胞那里非但可以接受,而且认为是天经地义的。在他们的理解中,生活本身就是一场永无休止的竞赛,与恶劣的天气、烈马、恶狼,甚至与自身的疲劳和饥渴之间的“竞争”,是永远不会结束的,而这些竞赛的基础毫无平等可言。同样,现实生活中的机会也是稍纵即逝,误了今年接羔的时机,今年就不会再有同样的机会来弥补,机会对于一个人来说何尝不是绝对一次性的。这就是蒙古族人民在长期与自然界直接对抗的生活积淀中,形成的一种不畏强暴,勇于捕捉时机的民族性格,而精神抖擞,斗志旺盛,以小胜大的精彩场面,也成了蒙古族摔跤的一大特色。

  且里西是维吾尔族式摔跤,广泛流传于喀什、和田、阿苏克、阿勒泰、吐鲁番、哈密等地。比赛时,双方运动员必须先抓好对方腰带,裁判员发令后,比赛即开始,比赛中,运动员双手均不得离开对方的腰带去抓握对方的其他部位。运动员可用扛、勾、绊脚等动作将对方摔倒为胜。比赛按体重分为级别,采取三局两胜制。

  格是彝族式摔跤,流行于四川、云南、贵州等彝族地区,当地人们利用农闲、假日、节日开展摔跤活动,当遇到“火把节”时,到处可以看到不同规模的摔跤活动。“格”的比赛中,运动员双手从两侧抓住对方腰带,通过腰、脚(勾、掰、翘、挑)等技术动作应用,将对方摔倒为胜。

  北嘎是藏族式摔跤,是藏族人民最喜欢的运动之一。北嘎比赛时,双方运动员必须双手抓好对方腰带,仅靠腰臂之力提起对方将其旋转摔倒以及用脚绊或蹬踹对方。运动员肩、背、腰、臀、头、体侧的任何一个部位着地即为负。

  绊跤是满族、回族式摔跤,以把对手摔倒为胜,并根据动作质量得分。每场比赛三回合,每回合三分钟,中间休息一分钟。 以三回合其中得分多者为胜。如未到比赛终止时间,而对方已超过对手10分,则超过10分者为胜。比赛按体重分级别。

  希日木是朝鲜式摔跤。朝鲜族人民在丰收喜庆的节日都会进行摔跤比赛,朝鲜族摔跤的特点十分鲜明,最主要的是使用腿绳。腿绳是用3米长的麻布或白布做成,其中90厘米围在腰际,剩下的有伸缩性地缠在右侧大腿上。然后在腰间扎上1.5米长的腰带。运动员上身赤膊,下身穿运动短裤,比赛时,参赛者用各自右手抓住对方腰带,左手抓住对方腿绳,准备好后,听到裁判员“开始”口令后,双方即可同时起身用力。比赛按体重分级别进行,采用三局两胜制。

  民族式摔跤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因时因地因习俗而形成的,不同民族的摔跤都有着本民族的特色和自己的规则,这项运动也成为了各民族群众喜闻乐见并积极参与的传统体育活动,虽然历史悠久,却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搏克(蒙古族式摔跤)

  比赛设团体赛和个人赛,团体赛采用三人轮褰制.个人赛为单淘汰制。运动员均不分体重级别,俩人相遇以跤定胜负。胜负的标准:在比赛中,先倒地或膝关节及其以上任何部位先着地为负。

  运动员一般穿着有金属铆钉镶边皮制的“卓得戈”(跤衣),“班泽勒”(跤裤),“策日布格”(彩带),“淘术”(套裤),“果特勒”(蒙古靴或马靴)和“布苏勒”(皮制腰带)。

  且里西(维吾尔族式摔跤)

  比赛方法是:双方运动员必须先抓好对方腰带,裁判员发令后,比赛即开始。在比赛中,运动员双手均不得离开对方的腰带去抓握对方的其他部位。运动员可以用扛,勾,绊脚等动作将对方摔倒(肩胛骨着地,侧身着地或臀着地)为胜。比赛不分年龄,比赛按体重分为52公斤,62公斤,74公斤,87公斤,87公斤以上五个级别。比赛采取三局两胜制。

  格(彝族式摔跤)

  运动员双手从两侧抓住对方腰带,通过腰,腿,脚(勾,掰,翘,挑)等技术动作应用,将对方摔倒为胜。赛前一天称量体重,按体重分为五个级别(标准同前)。比赛按体重分为52公斤,62公斤,74公斤,87公斤,87公斤以上五个级别。比赛采用三跤两胜制。

  北嘎(藏族式摔跤)

  双方运动员必须双手抓好对方腰带(可一手在前,一手在后,或双手在对方背后握抱)。运动员仅靠腰臂之力提起对方将其旋转摔倒,禁用脚绊或蹬踹对方。运动员肩,背,腰,臀,髋,头,体侧,任何一个部位着地即为负。比赛按体重分为52公斤,62公斤,74公斤,87公斤,87公斤以上五个级别。

  绊跤(满族、回族式摔跤)

  两人身着摔跤衣,在10*10米的比赛场地上互摔,以巴对手摔倒为胜,并根据动作质量得1分,2分或3分,每场比赛三回合三分钟,中间休息一分钟。以三回合中得分多者为胜。如未到比赛终止时间,而一方已经超过对手10分,则超过10分者为胜。比赛按体重分为52公斤,62公斤,74公斤,87公斤,87公斤以上五个级别。

  希日木(朝鲜族式摔跤)

  52公斤级、62公斤级、74公斤级、87公斤级、87公斤以上级。

责任编辑:陈静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当前页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