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从哪里来,又该怎么花,对一个家庭来说至关重要,对一个国家来说,也是这样。3月7日,全国人大代表开始审查计划报告和预算报告。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和财政部为代表制作了一本全彩印刷的《政府预算解读》,他们还与新华社合作推出了新媒体专题《2019年财政新发展与人大预算审查监督新进展》,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2019年财政预算,很多代表都说有助于更好地把预算报告看得明明白白,审查得清清楚楚。
被称作“国家账本”的预算报告,事关国家“钱袋子”和民生福祉,是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人民群众了解国家的钱从哪来、到哪去的“窗口”。审查、批准预算,则是宪法赋予人大代表的重要职权,提高人大代表对“国家账本”的审查能力,自然至关重要。要提升这个能力,履职的责任感是根基,创新审查方法是出路。今年预算报告“变身”,全彩印刷的《政府预算解读》也好,新媒体专题也罢,都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紧扣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紧扣预算报告,紧扣代表委员关心的财税热点,预算公开的形式更亲民、更便捷、更易懂,这种贴心之举,也是财政透明化、公平化的题中之义。
财政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也是调控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挥棒”。尤其是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实体经济困难较多的情况下,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持续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绩效。分好越做越大的“财政蛋糕”,确保每一笔财政资金都用在“刀刃”上,财政预算做好“加减法”就愈加重要。
先说做“减法”。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为支持企业减负,各级政府要过紧日子,想方设法筹集资金”。越是“过紧日子”,就越要开源节流、精打细算,一方面要像财政部部长刘昆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说的那样,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严控“三公”经费预算,取消低效无效支出。另一方面要减税降费,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尤其是减税降费,可谓直击当前市场主体的痛点和难点,不仅可以引导企业预期和增强市场信心,更可以“放水养鱼”。企业活了,就业才稳定,居民收入才能增加。企业盈利能力提升了,国民经济才更有活力,才能为财政增收提供源头活水,实现良性循环,也才能为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提供坚实基础。
再说做“加法”。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有一句话:重点增加对脱贫攻坚、“三农”、结构调整、科技创新、生态环保、民生等领域的投入。这句话既体现了鲜明的民生情怀,又具有清晰的高质量发展导向性。民生无忧,才能大胆消费,才能助推我国经济加快从外贸型向内需型转变,正因如此,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虽然今年财政收支平衡压力加大,但“基本民生投入确保只增不减”,预算报告对学有所长、就业社保、病有所医、住有所居等方面也均有倾斜性支持。结构调整、科技创新、生态环保与民生改善一样,都是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而政府工作报告和预算报告中,对以上领域的重点关照和扶持,体现了支出的有效性和精准度,在加大对基本民生保障和扶贫、农业、教育、生态文明建设等重点领域的投入基础上,优先用于支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度扩大有效需求,目的就是在财政资金有限的情况下,腾挪出更多的资金来增添经济发展的后劲,优化经济结构,实现高质量发展。
好的计划是成功的一半。越是细读政府工作报告和预算报告,一种导向就越是显而易见,那就是以政府收入做“减法”换取发展动能做“加法”,把更多的“真金白银”留给民生改善和企业发展,把更多的“好钢”用到经济结构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刀刃”上。(薛世君)
责任编辑:李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