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游客在鄢陵建业绿色基地花卉观赏区内游览拍照。每到周末,许昌花博园、五彩大地、建业绿色基地等景区游人如织,其中来自郑州等周边城市的游客占了40%的比重,“花木之都”正在成为郑州的“南花园”。(记者 聂冬晗 摄)
盛夏时节,奔走在许昌乡村大地,一幅幅令人欣喜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
许昌发挥首批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的优势,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利用毗邻郑州的优势,大力发展都市生态农业,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放大“绿色”优势,推动果树、林木进村入院,让村庄净起来、绿起来、美起来……
省委十届六次全会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既是必须坚定扛起的重大历史责任,也是破解“三农”困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
许昌市牢牢抓住乡村振兴这一机遇,大力实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农业质量效益提升、都市生态农业提升、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业改革开放等“五大工程”,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力争在乡村振兴中走在前列。
1、夯基础调结构让农业强起来
7月27日,在建安区陈曹乡尚庄村,村民拿出一张电卡,在通电机井上一刷,一个臂长300米、自带轮胎的全自动喷灌机边浇水边移动,花洒喷头将水均匀地喷洒在田地里。
“这叫中心支轴式喷灌机,一天可以浇地100多亩,顶20多个劳力,省时省力。”村支书尚水旺说。除此之外,田地里还装上了固定式、半固定式、绞盘式、地埋式自动伸缩等多种喷灌设备。
从2013年开始,许昌市启动高效节水灌溉示范项目建设,试点先行,逐年推进,如今已经在长葛市、建安区等粮食主产区完成了70万亩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的建设任务,建成了全国平原井灌区连片规模最大、技术集成度最高的节水灌溉示范区。还累计建设了317万亩高标准粮田,许昌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走在了全省前列,农业科技支撑能力显著增强。
许昌市一手抓基础设施建设,一手抓种植结构调整。尤其是立足资源和产业优势,突出发展特色高效农业,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优化农业结构,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体系。
以禹州为中心,发展道地中药材种植,目前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达42万亩,年产量达15万吨;以襄县为中心,建设高标准现代烟草示范园区,全市烟叶种植面积稳定在12万亩,烟农亩均年收入4000元;以鄢陵为中心发展花木产业,全市花木种植面积近100万亩,年产值突破100亿元。
2、拉长产业链条 让农民富起来
加大投入夯实农业基础,拉长产业链条做大农业文章。
7月25日,位于鄢陵县的建业绿色基地内人潮涌动,来自省内外的几十辆旅游大巴不断驶入,数百名中小学生聚集在此开展暑期拓展训练。基地内,来自荷兰、丹麦的十多种高端花卉开得正艳,几十元一盆的鲜切花卖得正火。去年一年基地接待游客达到了30万人次。
在相邻的五彩大地观光休闲度假区,工人们正忙着翻耕土地,更换花草,迎接下一个花期的到来。这个占地5000亩的景区,是鄢陵当地的花卉企业依托花木基地建设的,目前已建成2000亩的一期工程,是长江以北唯一可以四季赏花的千亩花海。
在拉长农业链条的过程中,许昌着重推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借助郑州大都市区建设机遇,发展都市生态农业,全市像建业绿色基地一样的千亩以上都市生态农业园有21家;依托鄢陵花木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建成了五彩大地观光休闲度假区等十多个生态旅游观光项目,推动着花木产业转型升级;重点打造禹州大鸿寨山地游等8条乡村旅游线路、神垕古镇等6个乡村旅游项目,带动一批村庄吃上“旅游饭”。
眼下,“生态+康养”“生态+旅游”“生态+农业”项目在许昌乡村遍地开花,乡村的生态优势转化为三产融合的产业优势。农民的腰包也鼓了起来,在鄢陵县8个花木核心产区,农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万元,是全市平均水平的2倍。
3、持续改善人居环境 让农村美起来
没有人想到,昔日矿山遍布、粉尘满天飞的禹州市,会成为全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标杆。6月26日,全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现场会在这里召开时,来自全省的观摩团成员实地考察后,都忍不住点赞。
“我们也没想到,华庄能有这么大的变化。”7月28日,禹州市夏都办事处华庄社区党支部书记郑云峰指着村头的照片说,几年前的华庄,到处私搭乱建,垃圾遍地、污水横流,经济稍微好点的村民都搬到县城住了。今日的华庄,笔直的水泥路通往家家户户,房前屋后全是郁郁葱葱的绿植,大大小小的花园、游园几十处,昔日搬走的村民陆续又回来了。
这主要得益于禹州市实施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程。原来,华庄的荒芜宅基地有127处,按照禹州市提出的“一宅变四园”的规划分类进行整治:有主却常年不在家的,村里垒砌院墙,房前屋后种上树木,变成树园。无主或应该收回的,调整成片、扩大面积,设置体育器材,变成广场游园,或者改成菜园、花园。仅此项整治就整理、新增土地38亩,全部绿化后,整座村庄宛若在绿色公园中。
无独有偶。在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进程中,襄城县也做大绿色文章,启动“村庄森林”工程,推动果树、林木进村入院,形成了“房前屋后果木林、广场绿地休憩林、村庄周围防护林”的村庄立体绿化格局。
眼下,禹州市的“一宅变多园”和襄城县的“村庄森林”工程,已经在许昌市全面推开,全市农村新增绿化面积33.8万亩,50%以上的行政村实现了“净起来、绿起来、美起来”的目标。目前,在许昌市2197个行政村中,有改善人居环境达标村1189个、改善人居环境示范村572个。从2014年,许昌市连续4年被评为全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先进市。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源于浙江湖州的实践,也是禹州市干部群众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2013年禹州市一名主要干部在湖州挂职时,亲身感受到了当地重视生态文明带来的巨大变化,便将“湖州经验”搬回禹州,带动了这座资源型城市的蜕变。如今,这一理念又带动着整个许昌发生深刻变化。(记者 尚杰)
微评
“绿色”是乡村振兴的底色
花卉花木种植、村庄绿化、乡村旅游项目……许昌通过发展特色高效农业、优化农业结构让农业强起来,持续改善人居环境、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让农村美起来,以“生态+”项目拉长产业链条让农民富起来,一幅幅乡村振兴画卷绿意盈盈、亮点纷呈。
许昌的乡村振兴,始终尊重乡村的个性,围绕“绿色”做文章:灌溉系统高效节水、种植结构特色高效;鄢陵等地都市生态农业园、生态旅游观光项目遍地开花,“生态+”项目有声有色;禹州市“一宅变四园”规划、襄城县“村庄森林工程”做足绿色文章;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让农民腰包鼓了起来……其鲜明的“绿色发展”特征,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绝佳注脚。
生态财富是最大的财富,绿色家园是最美的家园。从生产到生活,离开了绿色,乡村就失去了本色。在乡村全面振兴的道路上,没有农村美,农业强、农民富就不可持续;没有农村的生态文明,就没有整体的生态文明。乡村振兴,要把“生态宜居”的总体要求落到实处,放大乡村的生态优势,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为广阔田野铺上浓浓绿意,描绘出一幅幅现代农村的怡人画卷。
许昌的经验告诉我们,绿色与发展是和谐统一的,乡村振兴的质量和成色,要靠美丽乡村打底色,要以良好生态为支撑。让绿色成为最鲜明的特征,以绿色发展统领方方面面,才能为乡村振兴打牢坚实基础,为老百姓留住鸟语花香的田园风光。(薛世君)
责任编辑:王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