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大门增活力添动力
——聚焦许昌高质量发展之四

河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henan.gov.cn 时间:2018-07-29 08:03 来源:河南日报

03_副本.jpg

  7月27日,在河南瑞贝卡发制品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人正在生产线上忙碌。该公司自建了发制品跨境电商平台,并在海外设立了8家发制品公司,产品出口到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本报记者 聂冬晗 摄)


  不沿边、不靠海、不临江,一个内陆城市,能否成为对外合作前沿阵地?能!

  全省首个中德(许昌)中小企业合作区获工信部批复设立,更多“德国质量”与“许昌速度”完美对接;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挂牌开检,海关监管查验中心开始运营,开放平台越建越多;经济发展环境、行政环境、法治环境指数连年全省居先,对外吸引力不断攀升……

  许昌优化开放环境,创新开放模式,为经济平稳运行提供了有力支撑,对外开放也走在全省前列。

  1

  引进来走出去打造中德合作“桥头堡”

  这几天,位于长葛产业集聚区的河南大森机电公司接待了一拨又一拨前来“取经”的同行。

  这家2012年才成立的公司,在2017年成功收购了德国老牌制造企业GAT公司,成为了许昌市首家完成德国并购的企业。眼下,大森机电正按照德国工业4.0的标准,谋划在长葛建设新的厂区。

  “跨境并购涉及的环节多、过程漫长,离开政府的支持,可能就办不成。”7月26日,大森机电董事长助理张晓光说,企业在向德方支付合同款时,遇到了外汇监管,许昌市商务局积极到省里争取,让企业第一时间拿到了境外投资备案书,解决了这一难题。

  眼下,中德合作的一出出“好戏”正在许昌频频上演。河南晟丰科技公司引进德国西门子和德国西马克公司技术,建成全国第四条、全省第一条不锈钢六连冷轧生产线;统一电器公司与德国克莱斯公司“联姻”,生产智慧冷藏车产品;豪丰农业机械公司与德国克拉斯农机公司强强联手,开展技术合作……目前,许昌市签约对德合作项目42个,12个中德合作优质项目先后落地,不断为许昌经济转型升级积蓄能量。

  从2015年以来,许昌市组织经贸团7次大规模赴德交流,90多家许昌企业参与其中;德国的阿玛松集团、克莱斯公司、史太白公司等20余家知名企业先后30多次来许昌考察。持续多年的对德合作,开始结出丰硕之果。今年3月,工信部正式批复同意设立中德(许昌)中小企业合作区。中德(许昌)产业园也上升为省级战略。许昌已经成为全省对德合作的“桥头堡”。

  2

  保传统增电商推动外向经济再上新台阶

  “打开世界地图找市场”,是人们提到许昌企业家时常说的一句话。近几年,许昌的外向型经济持续发力,跨境电商规模逐年增加,对外开放站上了新的起点。

  有着“假发大王”之称的河南瑞贝卡,创办之初就是个典型的外向型企业,95%以上的产品销往海外市场,年创外汇曾超过3亿美元,多次成为河南省民营企业出口创汇“状元”。眼下,瑞贝卡自建了发制品跨境电商平台,并在海外设立了8家发制品公司,产品出口到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一批电商企业也加入发制品出口贸易队伍。7月26日,许昌市文雅发制品有限公司负责人王高超正带领团队用英语跟客户在网上交流,3个工作日后,这一批发制品就会出现在美国市场上。通过这种方式,王高超每天能卖出上千条发制品。

  许昌市主营发制品的电商企业呈井喷态势。许昌发制品常年荣登阿里巴巴热销排名榜,交易量连续两年保持400%以上的增长速度,在数万种交易商品中居第3位。2015年,通过跨境电商模式出口的发制品突破10亿美元,接近总出口额的50%,发制品行业迎来传统出口与跨境电商并行的新时期。

  除了发制品外,长葛的蜂产品近几年迅速崛起,借助于网络电商,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目前,长葛市蜂产品淘宝网店超过1000家,从事互联网销售的人员超过5000人,蜂产品年交易额达到14亿元,蜂机具销售额达到5亿元。长葛也成为全国最大的蜂产品集散地和蜂机具生产基地。

  去年5月,许昌市正式纳入中国(郑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800多家跨境电商经营企业向100多个国家和地区销售发制品、蜂产品、机电产品等,2017年全市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567亿元,其中跨境电商交易额97亿元,交易额稳居全省第二位。

  3

  建平台优环境拓发展空间赢发展主动

  持续扩大开放,离不开开放平台的建设。

  2015年2月,许昌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正式挂牌开检;2016年2月,许昌海关正式开关;2017年5月,许昌正式纳入中国(郑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今年3月,中德(许昌)中小企业合作区获工信部批复设立……许昌的开放平台越建越多。

  依托魏都区保税仓库,许昌申建保税物流中心,已获得省政府批复。许昌申建河南自贸试验区许昌联动区,已经获得省自贸办支持。阿里巴巴中转仓、欧洲(许昌)公共海外仓已经落户……许昌开放的步伐从未停止。

  持续扩大开放,离不开开放环境的优化。

  许昌市坚持“政府办好围墙外的事,企业办好围墙内的事”,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全市行政审批事项减至全省最少的98项,出台了支持企业融资、上市、“走出去”等一系列扶持政策,为企业发展解困助力、铺路搭桥。

  德国知名咨询公司负责人鲁道夫·沙尔平17次到许昌考察,对这里的营商环境赞不绝口。国内一家知名通信企业计划到许昌投资,派人员“暗访”,听到的全是对许昌营商环境的赞美,最终放心签约落户。

  环境优了,客商来了。目前,许昌市与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合作关系,全市登记备案进出口经营权企业2000多家,国家级出口基地2个,省级出口基地或示范园区3个,全市出口总量连续多年保持全省第二位,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河南因开放而崛起振兴,也必须以扩大开放赢得更大主动。许昌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拓展了发展空间,赢得了发展主动,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演绎出了新的精彩。(本报记者 尚杰)

  微评

  开放的世界是最大的舞台

  □薛世君

  开放平台越建越多、开放环境持续优化、开放步伐越走越快,许昌市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客商纷至沓来,产品远销世界,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许昌的开放,一直是“两条腿走路”“双向发力”:一方面是“引进来”——引进德国技术建生产线、对外“联姻”造新产品、强强联手开展技术合作,“德国技术”升级“许昌制造”,“德国质量”对接“许昌速度”,为经济转型升级积蓄了能量,也为自身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另一方面是“走出去”——发制品出口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常年荣登阿里巴巴热销排名榜,蜂产品、机电产品等出口突飞猛进,许昌“打开世界地图找市场”,为不断升级的“许昌制造”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实现良性循环。如此“进”“出”相得益彰,对外开放的层次和水平不断提升。

  开放的世界,是最大的舞台。只进不出或只出不进,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对外开放。高水平地“引进来”之后,还要把引进的技术、资源和管理经验好好“消化”,进而“强身健骨”,增强大踏步“走出去”的实力和底气,既“买全球”又“卖全球”,实现更高水平的双向开放。“引进来”时有魅力,“走出去”时有实力,发展就会有活力。许昌的经验表明,做好对外开放的大文章,就要推进双向开放,把国内国际两种要素、资源配置好,把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融合好,以开放的主动赢得发展的主动。

责任编辑:银新玉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