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多月前,河南日报的一篇报道《罗加兰脱贫记》,引起热烈反响。罗加兰所在的封丘县黄陵镇旧黄陵村也热闹起来,不少媒体纷纷走近罗加兰,了解她的脱贫故事。7月6日,新华社根据罗加兰的故事,刊发了人物通讯《农妇罗加兰:再不起眼的小草,也要绽放自己的光彩》。
罗加兰是谁?
30多年前,罗加兰经亲戚介绍从云南山区嫁到旧黄陵村,日子虽穷,可一家人不怕吃苦,种粮食再打些零工,日子过得安心踏实。可自从9年前,在历经借钱治病、悲痛丧夫、打工还债、意外受伤等一系列的家庭变故后,罗加兰沦为特困户,她也一度丧失了生活的希望。2017年,在驻村扶贫工作队的不断鼓励和国家扶贫政策的支持下,她重拾信心和志气,通过种植大棚蔬菜成功脱贫。摘掉贫困户帽子的她又借钱在村里流转了157亩地,种上了玉米、南瓜、碧根果等,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党的政策这么好,如果自己不努力,照样奔不了小康。好日子都是干出来的!”7月7日,在旧黄陵村,50岁的罗加兰指着承包地高兴地对记者说:“你看这玉米、西瓜、南瓜都成熟了,今年收成不错,少说能挣好几万块钱!”
“罗加兰的突出特点就是人穷志不穷,啥时候看见她,她都在忙活。一个罗加兰,对其他贫困户起到的精神带动作用,甚至胜过真金白银。”黄陵镇党委书记刘长山感慨道。
无独有偶。去年,封丘县王村乡小城村因病致贫的郭祖彬,通过自身不懈努力走上致富之路的事迹,还曾登上了人民日报。他说:“现在国家政策好,肯帮咱,咱没有理由不加油干,干出个样来给自己看,给子孙后代看,甩掉贫困帽,过上好日子。”
封丘县委书记李晖说,脱贫攻坚到了“啃硬骨头”的关键阶段,精神扶贫尤为重要。过去长期的“输血式”扶贫造成了部分贫困户好吃懒做、脱贫只靠“等着扶、躺着要”,甚至在一些村里出现“干部帮着干,农户一边看”以及争当贫困户的现象,说到底,还是群众脱贫内生动力不足,没有从“要我脱贫”转变为“我要脱贫”。
为增强贫困群众的“造血”功能,封丘县通过推动外部帮扶和内生动力“双轮驱动”、精神脱贫和物质脱贫“双轨并行”,深入开展“志智双扶”,对贫困户鱼渔双授,涌现出一大批罗加兰、郭祖彬式的脱贫典型,在助推脱贫攻坚中起到了巨大的榜样和带动作用。
经过对贫困群众现状的调研分析,该县创新运用改变思想、传授技艺、就业创业“教育培训三步曲”模式,激励贫困群众不等不靠、主动脱贫。县扶贫部门以村为单位,组织号召贫困群众参加“我要脱贫,奔向小康”脱贫誓师大会,提升贫困户的自信心、自尊心、责任心,鼓励群众坚决摘掉穷帽,拔掉穷根。
自封丘开展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培育内生动力专项行动以来,全县已有2589名乡贤对接帮扶15580户贫困户,举办扶志扶智宣讲团巡回宣讲300余场,涌现出1000余名脱贫先进典型,转化了246个后进对象,为全县5万多名贫困群众传递了正能量。
截至目前,封丘县2014年建档立卡的137个贫困村已经脱贫89个。全县“全口径”建档立卡贫困户26293户86438人,已脱贫14600户55263人,分别占建档立卡贫困村和贫困人口的65%和64%。(记者 李虎成 代娟 通讯员 尹祖涛)
责任编辑:李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