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省辖市、省直管县(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消费品工业“三品”专项行动营造良好市场环境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6〕40号)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打好转型发展攻坚战的实施方案》,以消费品工业为重点,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产品有效供给能力和水平,更好地满足和创造消费需求,推动制造业迈向中高端,经省政府同意,现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主动适应消费升级需求,以企业为主体,以消费品工业为重点,以“三对标四提高”活动为抓手,大力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的“三品”战略,坚持改善供给、两侧发力,坚持创新引领、协调发展,积极营造良好市场环境,持续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全面提升消费品供给质量,加快推动河南制造向河南创造、河南速度向河南质量、河南产品向河南品牌转变。
(二)工作目标。到2020年,“三品”专项行动取得积极进展,消费品工业传统优势得到巩固提升,新兴产业不断壮大,市场环境进一步优化,制造业供给产品的品种丰富度、品质满意度、品牌认可度显著提升。
——产品开发能力明显提升。基本建成重点突出、结构合理、适应市场需求的工业新产品开发及推广应用体系,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中高端产品比重大幅增加。
——产品质量水平明显提高。重点行业质量竞争力指数明显提升,大型骨干企业技术标准创新能力持续提高,创建150个省级“质量标杆”,培育15个全国“质量标杆”,培育50个省长质量奖企业和8个中国质量奖(提名奖)企业,制造业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达到94%以上。
——品牌培育取得明显成效。构建龙头品牌引领、骨干品牌支撑的发展格局,培育100个省级工业品牌示范企业、15个国家级工业品牌示范企业,创建30家河南省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10家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培育一批进入世界品牌价值500强和中国品牌价值500强的品牌。
二、主要任务
(一)增品种。支持企业深度挖掘用户需求,在产品开发、外观设计、产品包装、市场营销等方面加强创新,丰富和细化产品种类。
1.开发千项工业新产品。聚焦主导产业和重点领域,按照“生产一代、储备一代、研制一代、预研一代”的要求,支持企业围绕加快产品升级换代、发展中高端产品开展技术革新和改造,增加重大装备、汽车和零部件、新型材料、智能产品、时尚消费品、基础部件、绿色产品供给,促进产品向高性价比优势转变。依托省电子政务云平台,建设河南省新产品开发及推广应用网上服务系统,构建企业自愿申报、省市县三级联动、职责分工明确的新产品开发综合管理服务体系。每年滚动实施1000个左右以新产品开发为主的技术改造示范项目,凡被认定的新产品均可列入技术改造示范项目,按照其研发投入、生产设备技术改造等实际投入给予后补助,最高不超过1000万元。(省工业和信息化委、财政厅、科技厅负责)
2.培育百项工业精品。适应和引领消费升级趋势,大力推进精品制造,引导企业调整产品结构,打造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设计精美、制作精细、性能优越的精品,增加中高端产品开发和供给。组织开展河南制造精品评选,每年滚动培育100个达到国际或国内先进水平、质量过硬、美誉度高的工业精品。(省工业和信息化委、质监局、工商局负责)
3.提高研发和创意设计水平。依托行业骨干企业和科研单位、高校,建设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强化重点领域前沿技术和共性关键技术研发、转移扩散和首次商业化,围绕产业关键共性技术,依托创新龙头企业,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为产品研发提供技术支撑。建设一批面向中小微企业的行业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采取量身定做等方式,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产品委托研发服务。支持企业创建国家级、省级工业设计中心,鼓励各地和行业协会培育示范性创意设计名城和产业园区。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工业设计机构与制造企业对接活动,加快工业设计成果转化、应用和推广。积极发展“互联网+设计”,推广应用基于互联网的按需、众包、众创等新型创意设计组织方式。(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发展改革委、科技厅负责)
4.推进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引导企业开展智能化改造,实施“设备换芯”“生产换线”,推动传统制造企业围绕生产装备网络化和智能化、制造工艺数字化和生产过程信息化进行升级改造,建设一批智能车间、智能工厂,发展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个性化定制、网络协同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支持企业开展绿色化改造,发展绿色技术、绿色设计、绿色工艺、绿色产品。鼓励企业深挖潜在市场、细分领域、细化品种,发展个性化、时尚化、功能化、绿色化产品,发展智能节能家电、智能照明产品、数字电视、智能终端、可穿戴智能产品、虚拟现实产品等智能化产品,发展老年、儿童和婴幼儿用健康产品,传承发展一批传统工艺美术、传统特色食品、道地中药材等特色产品。(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发展改革委、科技厅负责)
(二)提品质。培育和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推进品质革命,走以质取胜、质量强省的发展道路。
1.开展“三对标四提高”活动。强化标准引领、以质取胜,在全省制造业企业中开展“三对标四提高”活动,聚焦政策、聚集资源、聚合力量,引导企业以市场为导向、以需求为引领,对照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推动产品提质、企业提效、产业提升、结构提优。深入开展“质量标杆进企业”活动,组织开展质量诊断、质量标杆对标培训、质量标杆标准化等活动,以卓越绩效模式、精益生产、可靠性管理、6S现场管理、QC小组(质量管理小组)等国内外先进质量管理模式或创新方法为主要对标内容,引导企业深入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切实提升质量管理水平。组织制造业企业争创省级和国家级“质量标杆”,对新获得全国“质量标杆”的企业给予一次性奖励。(省工业和信息化委、质监局、财政厅负责)
2.实施“标准化+先进制造”行动。围绕制造业主导产业以及新兴产业,加快技术标准研制和创新,提升优势产能、优化产品结构、提供有效供给。围绕质量技术基础保障能力提升,鼓励企业参与或主导国际、国内、地方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做好地方和行业标准制修订工作。引导企业、社会中介组织和产业技术联盟制定一批严于国家和行业标准以及地方标准的联盟标准、团体标准。围绕冶金、化工、建材、轻纺等传统产业,加快节能减排标准制定,严格按照标准实施市场准入,通过标准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以消费品为重点,实施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工程,鼓励企业开展国际对标活动,向国际水平看齐,实现质量水平跃升。(省质监局、工业和信息化委负责)
3.组织开展企业内部“双创”。支持企业充分发掘员工“双创”潜力,加快培养一批专注工艺提升、精益生产的“大工匠”,建设“大工匠”工作室,开展技术攻关、解决生产难题、创新完善工艺,促进新产品开发、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引导企业全面开展“五小”(小发明、小创造、小革新、小设计、小建议)竞赛活动,建立合理化建议制度,激发企业创新创造创业活力。鼓励企业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面向个性化、多样化市场需求,发展“设计+用户”“制造+电商”“营销+社交”等新模式,加快制造业向研发设计、增值服务等价值链高端环节延伸。(省工业和信息化委负责)
4.加强产品质量全过程管控。鼓励企业运用工业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强从原料采购到生产销售全流程质量管控,实现工艺参数及质量在线监测和控制,提高产品性能稳定性及质量一致性,提升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追溯能力。支持企业积极创建产品质量控制与技术评价实验室,加快发展第三方质量检验检测和认证服务,提高检测认证机构公信力,有效发挥其在质量攻关、质量改进、质量评价等方面的作用。(省质监局、工业和信息化委负责)
5.保障优质原料供应。强化质量安全源头控制,对企业生产条件、检验手段、生产技术工艺等严格把关,从原料端保障消费品质量。支持有条件的农产品加工、乳制品、白酒等企业在国内外建设优质原料生产基地及配套设施,加强道地中药材基地建设。扩大冷链物流覆盖范围,完善生鲜食品、药品等冷链物流服务网络。(省农业厅、工业和信息化委、食品药品监管局、商务厅负责)
(三)创品牌。引导企业增强品牌意识,夯实品牌发展基础,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品牌竞争力。
1.培育知名产品品牌。鼓励企业制定实施符合自身发展特点的品牌战略,带动技术创新能力、产品和服务质量、营销水平等全面提升,培育一批国家和省级名牌产品、优质产品以及中小企业名牌产品等,积极申报中国驰名商标、河南省著名商标,打造知名品牌。支持行业协会编制行业品牌发展报告,指导企业加强产品品牌创建、培育和宣传。(省工商局、质监局、工业和信息化委负责)
2.创建品牌示范企业。开展品牌培育经验交流、品牌诊断活动,支持创建国家级、省级工业品牌示范企业,带动广大企业培育品牌。鼓励企业全面开展品牌管理普及教育培训,持续提升企业品牌培育能力。探索建立品牌培育联盟机构,扶持一批品牌培育和运营专业服务机构,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品牌设计创意中心和广告服务机构。(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工商局负责)
3.培育区域品牌。依托产业集聚区和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选择一批产业配套能力强、市场影响力大、辐射带动能力强、市场信誉度高的产业集群,开展区域品牌培育试点。每年争取1—2个产业集群进入国家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培育示范行列。(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发展改革委负责)
4.培育制造业“单项冠军”。实施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培育提升行动,引导企业走“专精特新”之路,专注于特定细分产品的创新、质量提升和特色品牌培育,打造一批在细分市场具有全国或全球竞争力的“单项冠军”。加强“单项冠军”发展模式和有益经验的总结推广,促进“单项冠军”企业进一步做优做强。(省工业和信息化委负责)
5.组织品牌推广活动。开展“精品河南”品牌推介和网上展示活动,开展“品牌故事”专题宣传推广活动,讲好品牌故事,传播品牌形象,传递品牌价值。组织开展工业企业与电商企业对接活动,支持我省重点网络平台和互联网渠道建设,利用网络平台、大数据分析促进产销精准对接。充分发挥各类品牌展会的作用,组织企业参加知名品牌“全国行”“网上行”“进名店”等活动,支持企业参加国际品牌展会,推动与国际国内知名品牌交流合作,提升河南制造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商务厅、质监局、工商局负责)
三、保障措施
(一)营造营商环境。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加快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激发市场活力,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积极推广“三十五证合一”,加快建立程序更便利、内容更完善、流程更优化、资源更集约的市场准入新模式。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企业诚信档案,健全跨部门联动响应机制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使违法失信企业“一处失信、处处受限”,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省工商局、工业和信息化委负责)
(二)严格市场监管。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方式,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严格实施缺陷产品召回制度,规范产品广告和相关信息发布行为,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商品、虚假违法广告等违法违规行为。强化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加大线上线下质量监督抽查力度,推动建立健全企业“黑名单”、惩罚性巨额赔偿等制度。探索动态包容、审慎监管制度,对新业态、新模式等新生事物,既支持创新发展、激发活力,又严格依法监管、防范风险。(省发展改革委、编办、工商局、知识产权局、质监局、商务厅负责)
(三)完善产业政策。认真落实《河南省利用综合标准依法依规推动落后产能退出工作方案》,充分发挥市场和标准的倒逼作用、法律法规的约束作用、技术标准的门槛作用,确保落后产能应退尽退。按照国家关于相关行业规范条件公告管理工作的要求,切实加强重点行业规范条件的审核及管理。贯彻落实国家、省有关企业兼并重组的政策措施,大力支持企业开展强强联合、上下游整合,优化产业组织结构,推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落实消费品原料配料含量、原产地、特殊人群适用性等信息披露标签标识全覆盖制度,逐步扩大实施能效标识和绿色标识制度的消费品范围。鼓励创建消费品“三品”战略示范试点城市。(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发展和改革委、质监局、环保厅负责)
(四)加强政策支持。利用先进制造业、科技等各类资金、基金,落实产品出口退税、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财税优惠政策,引导企业加大新产品研发、质量技术提升和品牌创建力度。建立行业主管部门与金融监管部门及金融机构的信息共享、联动对接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制造业产品研发和推广应用的信贷支持力度。深入开展企业降成本专项行动,进一步清理规范中介服务项目和收费,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健全企业服务长效机制,开展银企、产销、产学研、用工“四项对接”活动,组织“万名干部帮万企”活动,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难题,指导企业用足用好政策。(省财政厅、工业和信息化委、发展改革委、省政府金融办负责)
(五)夯实人才支撑。实施企业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开展“百名中原领军型企业家”培训活动,提高企业家素质,提升企业家创新创意能力。加强研发、创意设计、高端制造人才培养和引进,依托行业协会组织技能技术比赛比武活动,对技术比武优秀的授予荣誉称号,并列入高技能人才范围,纳入河南省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提高高技能人才待遇,研究制定高技能人才激励办法,试行高技能人才年薪制和股权、期权制。推进培养工匠精神与产品开发有机结合,培育和造就业务一流、技术精湛的能工巧匠和在管理、工艺、技术等方面领先的创新人才。(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科技厅、教育厅、工业和信息化委负责)
(六)发挥协会作用。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熟悉行业、贴近企业的优势,支持其在政策研究、标准制修订、人才培训、品牌宣传推广、新产品展览展示、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共同开展“三品”专项行动。行业协会要重视行业自律,组织开展质量信誉承诺,引导企业遵规守法、规范经营、诚实守信、公平竞争;加强行业服务,及时反映企业诉求,反馈政策落实情况,研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省工业和信息化委负责)
(七)加强舆论引导。积极宣传、扩大“三品”专项行动的社会影响,支持主流媒体开展系列报道,设立网站专题、微博微信等平台,多渠道宣传“三品”战略,营造关心质量、重视品牌的良好社会氛围。通过市场手段加大对河南制造优质品牌的宣传力度,提高消费者对我省自有品牌的认知度和忠诚度。表彰和宣传品牌建设成就突出的企业和企业家,激发加强品牌建设的积极性。积极组织开展中国品牌日活动。(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工业和信息化委、质监局负责)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把实施制造业“三品”战略作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各地要结合实际,完善相关政策,抓好贯彻落实。省直有关部门要加强沟通协作,切实履行工作职责。省工业和信息化委要会同有关部门进行跟踪分析和监督检查,认真总结和推广经验,确保“三品”专项行动取得实效。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7年11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