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失效时间
发文机关 成文日期
标  题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南省“十三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的通知
发文字号 豫政办〔2017〕42号 发布时间 2017年03月06日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印发河南省“十三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
体系发展规划的通知

豫政办〔2017〕42号

各省辖市、省直管县(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

  《河南省“十三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7年3月6日

  河南省“十三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发展规划

  为科学指导全省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厚植综合交通优势,率先基本实现交通现代化,根据《河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战略纲要》《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精神,特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 规划背景

  第一节 现实基础

  “十二五”时期,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上下坚持交通先行,按照“大枢纽带动大物流,大物流带动大产业,大产业带动城市群,城市群带动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的总体思路,深入实施民航优先发展战略,强力推进铁路、高速公路建设,巩固提升郑州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地位,充分发挥交通运输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撑引领作用,全省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完成投资3990亿元,建成了一批打基础、管长远的交通项目,多式联运、高效衔接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初步建立,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和坚强保障。

  1.交通枢纽建设取得新突破。郑州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全面加快,“三港、四枢、多站、大口岸”一体化联动发展格局基本形成,郑州枢纽服务能力显著提升。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以下简称郑州航空港实验区)上升为国家战略,郑州新郑国际机场(以下简称郑州机场)跻身国内大型机场行列,郑州机场二期工程投入运营,配套建成立体化综合交通换乘中心(GTC)。建成投用国内先进的高铁十字枢纽站—郑州东站,在中部地区率先开行了直达欧洲的铁路国际货运班列并实现常态化运营,货值货量位居中欧班列首位。郑州国际物流园、郑州综合交通枢纽公路客运站等一批公路运输场站建成投用。郑州市域交通加快发展,地铁1号线和陇海、京沙等快速路相继建成投用,郑州航空港实验区周边“三纵两横”高速公路网和“四纵四横”干线公路网基本形成。郑州口岸功能更加完善,郑州新郑综合保税区建成投用,通关便利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各地结合实际,统筹民航、铁路、公路、水运等多种运输方式,加快建设综合交通枢纽场站,不断强化枢纽功能,集疏能力显著提升。全省初步形成了以郑州枢纽为中心、地区性枢纽为节点,布局合理、分工明确的枢纽格局。

  2.交通网络规模迈上新台阶。交通网络规模不断扩大,结构进一步优化,基本形成以铁路、高速公路为骨架,普通干线公路为依托,农村公路为基础,水运、管道为补充的较为完善的综合交通网络。

  ——铁路。米字形高速铁路网从规划研究到落地实施,(北)京广(州)高铁建成运营,郑(州)徐(州)高铁建成主体工程,郑州至万州、郑州至阜阳铁路和商(丘)合(肥)杭(州)铁路开工建设,太原至焦作、郑州至济南铁路前期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郑州至开封、郑州至焦作、郑州至机场城际铁路建成运营,郑州机场至郑州南站城际铁路开工建设。货运干线铁路网结构更加完善,技术标准进一步提升,万吨重载晋豫鲁铁路(瓦塘—日照)投入运营,漯(河)阜(阳)、宁(南京)西(安)、孟(庙)平(顶山)等铁路进行了复线电气化改造,蒙西至华中铁路和禹亳铁路改造工程开工建设。到“十二五”末,全省铁路营业里程达到5118公里,其中高速铁路865公里、城际铁路171公里。

  ——民航。郑州航空枢纽建设全面提速,航线网络不断完善,客货运量大幅提升。与中国南方航空公司合作组建中国南方航空河南航空公司,河南民航发展投资公司入股卢森堡国际货运航空有限公司,“郑州—卢森堡”双枢纽战略初见成效。新开通郑州至纽约、法兰克福、东京、新加坡、雅加达等国际客货运航线,初步形成联接欧美亚主要枢纽机场的航线网络。到“十二五”末,郑州机场共有客货运航线171条,五年新增航线87条,全货机航线从2条增长到34条;年客货吞吐量分别达到1730万人次和40.3万吨,五年年均分别增长15.2%和35.9%,货运增速居全国主要机场首位,排名由第21位上升到第8位。支线机场和通用机场稳步发展,信阳明港机场开工建设,商丘、安阳、平顶山鲁山等支线机场和林州、西华、登封等通用机场前期工作有序推进。

  ——公路、水运。公路网络更加完善,覆盖广度、通达深度、畅通程度显著提升,主要指标继续保持全国前列、中部领先。到“十二五”末,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6305公里,居全国第三位,其中八车道里程突破1000公里;五年新增高速公路1289公里,实现全省所有县(市)20分钟上高速;省际出口达到27个,五年新增7个,与山东、安徽等相邻省份联系更加紧密。五年新、改建普通干线公路8425公里,在“县县通国道、乡乡有干线”布局规划的基础上,实现64%的省规划城市组团与中心城区以一级公路连通,100%的省规划产业集聚区以二级及以上公路连通。实施“县县畅、乡乡联”工程和农村公路三年行动计划乡村通畅工程,五年新建和改造农村公路4.2万公里、改造桥梁20万延米,基本实现所有行政村通硬化路、通客车。内河航道里程达1675公里,其中高等级航道452公里,五年新增236公里,形成沙颍河、淮河等通江达海的水运通道。

  ——邮政。以发展邮政快递为重点,建成中南邮政物流集散中心和河南全国性快递集散交换中心,开工建设27个县(市)邮政综合生产用房和45处物流配送中心;完成全省138个空白乡镇邮政局(所)补建、605个乡镇邮政局(所)改造工作,邮政局(所)覆盖全省所有乡镇。推进快递下乡工程,快递下乡网点突破8000家。

  ——管道。建成西气东输二线平顶山—泰安支干线、榆济线河南段和省内配套安阳—博爱—洛阳、开封—商丘等输气管道,以及锦州—郑州、驻马店—信阳等输油管道,五年全省新增长输油气管道1833公里,其中,输油管道310公里、输气管道1523公里,基本实现管道天然气县县通,输油网络进一步完善。

  3.管理服务水平显著提升。交通智能化建设初见成效,全省高速公路ETC(不停车电子收费系统)收费站点覆盖率达到95%,交通运输电子政务体系基本形成,物流信息平台建设稳步推进。城乡客运协调发展,郑州、新乡入选交通运输部创建“公交都市”试点城市,开展省级“公交优先示范城市”创建活动,积极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试点工作。交通运输与物流服务融合发展,专业化、大型化、箱式化的货物运输装备水平不断提高,公铁、陆空、铁海联运规模不断扩大,五定班列、卡车航班、甩挂运输等新兴业态快速发展。安全和应急保障体系进一步加强,建成空投应急保障基地等设施,深入开展道路交通安全三年综合整治等活动。

  4.政策环境不断优化完善。深化交通建设管理体制改革,完成全省交通运输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开展全省普通干线公路建养管一体化试点,有序下放普通干线公路、公路运输场站、农村公路等审批权限。推动交通投融资体制改革,出台了进一步加快铁路、普通公路、公路客运场站、内河水运发展的意见,积极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鼓励和扩大社会资本投资综合交通建设,推动融资平台通过私募债券、中期票据、融资租赁、信托贷款、BT(建设—移交)等方式筹措交通建设资金。

  5.综合交通谋划成果丰硕。立足我省实际和全国发展大局,坚持超前谋划、科学决策,开展规划编制和专项研究。研究编制《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规划》,推动米字形高速铁路网纳入国家规划,印发了全省民航、通用航空、公路水路及郑州现代综合交通枢纽规划,完成了全省高速公路网、普通干线公路网规划调整和郑州机场总体规划修编,开展了中原城市群交通圈、交通现代化、交通竞争新优势等系列专题研究。

  6.绿色交通建设初见成效。运输装备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公路中高级营运客车比重达到71.7%,较“十一五”末增长10.3个百分点。交通运输节能新技术、新产品得到广泛应用,实现高速公路养护全部沥青路面废料再生利用,干线公路改造工程中旧路面回收率达90%以上、循环利用率达60%以上。郑州、新乡成为国家首批新能源汽车推广城市,济源入选全国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城市区域性试点。

  总体上看,我省综合交通运输资源紧张状况有效缓解,服务保障能力显著提升,基本适应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但与国内外先进地区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一是全国交通区位优势有待进一步强化。综合交通设施总量依然不足,尤其是郑州作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服务全国对角联通的能力相对较弱,全方位开放水平有待提高。二是综合交通网络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交通资源配置不尽合理,交通基础设施在城市组团周边相对集中,农村贫困地区交通资源相对不足,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三是各种交通方式衔接有待进一步加强。铁路、民航、公路、水运等交通运输方式之间尚未实现高效衔接,城市内外交通衔接不畅,客货枢纽场站布局与城市发展和产业布局不够协调,交通“最后一公里”问题亟待解决。四是管理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交通运输一体化组织管理水平较低,信息开放共享不足,难以及时响应新的生产方式、业态模式、市场需求,运输服务成为制约综合交通运输发展的短板。五是交通投融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投融资机制仍不健全,社会资本特别是民间资本在交通建设投资中占比不高。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和养护缺乏稳定的资金来源。

  第二节 形势要求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是我省基本形成现代化建设大格局、让中原更加出彩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对综合交通运输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1.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需要我省加快打造国际物流通道枢纽。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推进,特别是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深入实施,跨区域互联互通需求更加急迫,要求我省充分发挥“一带一路”重要节点支撑作用,打造郑州国际性交通枢纽,依托陆路通道推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交通融合,构建航空网络加强与世界主要经济体的联系,打通与全国主要经济区域的综合运输通道,建成连接境内外、辐射东中西的物流通道枢纽,全面提升我省开放水平。

  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交通现代化,需要弥补短板、培育交通发展新优势。国家统筹“四大板块”协调发展、实施脱贫攻坚工程,我省实施粮食生产核心区、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实验区、中原城市群、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等国家战略规划,建设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国(郑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大数据(河南)综合实验区、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等国家战略平台,推动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交通领域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要求我省加快构建现代综合交通枢纽体系,着力推动多种运输方式一体化衔接,为全社会资源要素便捷流通提供高品质服务,以强化基础能力建设为主导推进培育发展新优势;要求我省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的覆盖广度和通达深度,加强农村贫困落后地区交通资源配置,推进城乡一体化运输发展,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3.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需要交通运输提质增效、转型升级。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经济结构优化、发展动力转换、发展方式转变提出新要求。“十三五”时期,我省经济将保持较高速度增长,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左右,全社会客货运量将保持稳步增长,航空、铁路运输需求旺盛,客运快速化、货运物流化趋势更加明显。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要求进一步优化调整交通运输结构,推动交通运输发展方式从“单一型”向“综合型”转变;要求大力发展智慧交通,加强运输组织,及时响应新的生产方式、新的业态模式和新的市场需求,提供多样化、个性化、高时效运输服务;要求充分发挥交通先行官作用,促进交通运输由“跟跑型”向“领跑型”转变,推动交通运输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快建设生态文明新家园。

  4.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需要交通运输引领中原城市群发展。综合交通网是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支撑,是构建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空间形态的重要引导。当前,我省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中原城市群是国家重点培育发展的中西部三大城市群之一。加快中原城市群建设,引领支撑中原城市群形成“一核四轴四区”空间格局,需要构建以郑州为中心的米字形综合运输通道,打造支撑郑州与周边省辖市、我省与其他省市相连接的便捷交通网络,强化节点城市联动发展,促进城市合理分工和功能拓展。

  5.全面深化改革,需要交通运输不断提升改革创新能力和法治化水平。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释放改革红利,要求交通运输领域以问题为导向,积极推进交通运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解决发展中面临的全局性、关键性问题,继续深入推进交通行政审批、交通投融资体制、交通法治化建设等领域改革创新,在实践中不断提升改革创新能力和法治化水平,为交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按照省第十次党代会安排部署,以率先基本实现交通现代化为目标,以提质增效、优化交通供给结构为主线,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加快完善运输通道,优化交通网络布局,强化综合枢纽功能,促进四港联动、多式联运协同发展,大力发展绿色交通、智慧交通,构建东联西进、贯通全球的物流通道枢纽,形成以郑州综合交通枢纽为中心,以航空网、干线铁路网、高等级公路网为主骨架,设施先进、衔接顺畅、安全高效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厚植综合交通优势,为决胜全面小康、让中原更加出彩提供有力支撑。

  第二节 基本原则

  1.引领带动,适度超前。充分发挥交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引领作用,加强与相关规划衔接,兼顾现实基础和战略需求,适度超前建设交通基础设施,更好地服务建设经济强省、打造“三个高地”、实现“三个提升”。

  2.开放协调,优化衔接。协调区域、城市、城乡交通发展,以郑州枢纽为中心,高效衔接航空、铁路、公路等多种运输方式,推进省内与国内、国际交通网络融合发展。完善枢纽、物流设施与口岸功能,加强与海港和国际航空枢纽对接发展,构建内联外通的开放平台。推动交通运输领域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3.服务为本,安全高效。强化运营和服务管理,加快多式联运发展,促进客运服务便捷舒适、货运服务集约高效,推动综合交通运输服务提质增效升级发展,充分释放新需求,形成发展新动力。强化交通运输安全生产监管和应急保障体系建设,全面提升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4.绿色智慧,共享发展。调整运输结构,推广节能减排,实现综合交通运输发展绿色化。推动信息技术与交通运输服务深度融合,充分发挥智慧交通对交通运输现代化发展的核心带动作用。大力实施交通扶贫脱贫攻坚工程,消除贫困地区交通瓶颈制约,推进交通运输公共服务均等化。

  5.深化改革,创新机制。转变政府职能,充分发挥市场在交通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形成多元化的交通投融资机制。聚焦市场急需、群众关切、带动力强和影响持久的领域,推动交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构建权责匹配、运转高效的交通运输管理体系。完善现代交通治理体系,推进交通运输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三节 发展目标

  “十三五”时期,我省交通运输领域将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连通境内外、辐射东中西的现代立体交通体系和物流通道枢纽。综合交通网络更加完善,综合运输通道格局基本形成,建成发达的航空网、高效的铁路网、便捷的公路网,基本建成郑州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和多式联运国际物流中心;公众出行更加便捷,货运与物流服务更具竞争力,初步形成现代运输服务体系;交通综合治理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交通支撑引领作用进一步强化。

  1.能力充分。基本形成米字形+井字形综合运输通道,铁路运营里程达到7000公里,实现所有省辖市通快速铁路;力争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7800公里以上,基本实现所有县(市)通高速公路。新增油气长输管道3000公里左右,力争管道天然气覆盖所有产业集聚区和60%以上的乡镇。

  2.优质高效。中原城市群、中心城市、县乡三级交通圈以及郑州大都市区一体化交通网基本建成,公众出行服务便捷高效。市区人口100万以上的省辖市公共交通机动化出行分担率达到60%左右,基本实现所有建制村通客车。快递终端服务网点建制村覆盖率达到100%,实现“乡乡有网点、村村通快递”。运输装备标准化水平显著提升,中高级营运客车占比达到80%,内河船舶标准化率达到80%。公路管养效能明显提升,高速公路、普通干线公路优良路比例分别达到90%、85%以上,县乡公路优良中等路比例不低于70%。

  3.智慧引领。综合运输服务与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深度融合,公众出行服务信息化全面发展,所有二级及以上客运站联网售票,基本实现ETC高速公路收费站全覆盖,全面实现省辖市、省直管县(市)交通“一卡通”互联互通。基本建成综合交通运输监测网络,高速公路重点路段、干线公路特大桥隧、二级及以上客运站监测覆盖率达到100%。

  4.绿色安全。交通运输体系绿色低碳建设成果显著,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显著提升,清洁能源与新能源运输装备得到推广应用,新增清洁能源、新能源公交车比例提高到75%。综合交通运输安全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应急救援能力进一步增强,一般灾害情况下公路应急救援到达时间不大于2小时。

  第四节 投资规模

  初步估算,“十三五”期间全省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6650亿元。其中:铁路2000亿元,公路2840亿元(高速公路1500亿元、普通干线公路600亿元、农村公路600亿元、运输场站80亿元、支持系统60亿元),民航100亿元,水运90亿元,管道100亿元,城市轨道交通1500亿元,邮政快递20亿元。

  第三章 发展任务

  第一节 打造现代综合交通枢纽

  按照“零距离换乘、无缝化衔接”要求,全面提升枢纽设施一体化水平,加快构建郑州现代综合交通枢纽,统筹推进地区性枢纽建设,形成以郑州枢纽为核心,与地区性枢纽联动互补、层次分明、功能配套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体系,大力发展枢纽经济。

  1.郑州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围绕“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国家中心城市定位,强化设施建设,完善服务功能,促进多式联运发展,将郑州打造成为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国际性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

  ——货运枢纽建设。加快航空港、铁路港、公路港以及多点货运场站、物流园区建设,加强与海港功能对接,推动四港联动发展,实现交通物流设施互联、互通、互融。推进河南省国际快递物流港和河南全国性快递集散交换中心工程后续建设,建成郑州机场北货运区一期工程等与航空物流紧密相关的分装、集散、加工业务区域。建设圃田(占杨)、薛店、关帝庙等物流基地,在郑州南站附近规划建设高铁快运物流中心,研究郑州铁路货运环线、枢纽货运系统建设和郑州城区京广、陇海铁路改造等。

  ——客运枢纽建设。按照一体化衔接理念,结合郑州铁路枢纽既有客运系统布局,完善郑州站、郑州东站和郑州机场功能,建设郑州南站,配套建设动车运用设施、相关联络线等。适时启动郑州机场三期扩建工程,进一步完善上街通用机场功能,加快推进登封、中牟等通用机场建设。合理规划建设多点公路客运场站,建成郑州客运西南站、西站、东站、航空港区长途客运站等,建设一批公交枢纽站。

  ——实施畅通郑州工程。加快郑州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开展“公交都市”创建活动,建设公交枢纽站、快速公交站等公交场站设施。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合理布局客货运枢纽,加快建设“双环+放射”城市快速路网,实现主要枢纽场站间快速通达。强化城市内外交通衔接设施建设,优化郑州大都市区高速公路出入口布局,打通中心城区连接干线公路的快速通道,重点在与干线公路出入口衔接的轨道交通站、公交枢纽站旁规划建设停车换乘设施。持续完善郑州航空港实验区周边“三纵两横”高速公路网和“四纵四横”干线公路网,不断提升郑州航空港实验区辐射带动能力。

  ——完善口岸功能。优化特殊监管区域(场所)布局,提升郑州新郑综合保税区、郑州出口加工区功能。建设郑州航空、铁路国际“双枢纽”口岸,完善海关、出入境检验检疫监管查验设施,提升进口整车、肉类、水果、冰鲜水产品、澳大利亚肉牛、食用水生动物和国际邮件经转口岸等功能性口岸运营水平,建成粮食、药品等功能性口岸。建立健全快速通关机制,完善以河南电子口岸为载体的“一站式”大通关服务体系,推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主要口岸互联互通。

  2.地区性枢纽。支持地区性中心城市加快建设支线机场、高速铁路站、城际铁路站、港口码头及公路运输场站等枢纽场站,配套建设公交枢纽站、城市轨道站等换乘设施,加强交通枢纽空间布局规划,加密完善快速集疏运通道,构建内捷外畅的地区性综合交通枢纽。依托综合交通枢纽和城市轨道交通场站,强化区域联动开发,进行综合用地开发,鼓励建设城市综合体。建成信阳明港、商丘、安阳支线机场,开工建设平顶山鲁山机场。积极利用社会资本,创新建设模式,建设一批通用机场,大力发展农林作业、飞行培训、应急救援、航空运动等通用航空业务。统筹布局城市物流配送中心,建设洛阳、漯河等省内快递分拣中心节点。加快南阳卧龙综合保税区发展,支持鹤壁、洛阳、信阳等地申建综合保税区和保税物流中心,在洛阳、安阳等具备条件的省辖市规划建设一批具有报关报检功能的口岸查验区。到2020年,全省形成干支结合的民用机场格局,二类以上通用机场达到15个以上,全省民航旅客年吞吐量突破31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达到100.5万吨。建成20个以上公路综合客运枢纽和货运枢纽(物流园区)、23个邮政快递分拨中心,全省二级及以上公路客运站达到270个。

  第二节 建设现代综合交通网络

  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适度超前的原则,以航空网、米字形高速铁路网、高等级公路网为重点,统筹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和油气管网建设,形成多式联运、内捷外畅的现代综合交通网络。

  1.航空网。以郑州机场为核心,开辟航线、加密航班,完善通航点布局,构建连接全球重要枢纽机场和主要经济体的空中通道。串联亚洲航线,以仁川、香港、东京、吉隆坡、阿布扎比等枢纽机场为主要通航点,覆盖亚洲地区;加密欧美航线,力争开通郑州至法兰克福、洛杉矶、纽约等国际客货运航线,以卢森堡、芝加哥等枢纽机场为主要通航点,辐射欧美地区;拓展非洲航线,以阿布扎比、迪拜机场为中转点,连接开罗、开普敦等非洲主要机场;开通悉尼、墨尔本航线,辐射南太平洋区域。完善国内航线网络,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开通郑州至广州、深圳、昆明、乌鲁木齐、厦门等城市的“空中快线”,提高郑州至成都、杭州等省会、重点旅游和沿海开放城市的航线密度。到2020年,实现郑州机场客运通航城市达到110个,其中国际地区30个;在郑州机场运营的货运航空公司达到25家,国际地区货运航线达到40条以上(含加密和中转航线),通航点达到35个;年旅客吞吐量突破30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超过100万吨。

  2.铁路网。全面加快高速铁路网建设,建成郑州至徐州、郑州至万州、郑州至阜阳、太原至焦作铁路和郑州至济南铁路河南段,形成以郑州为中心的米字形高速铁路网;开工建设(北)京九(龙)高铁,规划研究合(肥)西(安)、运(城)三(门峡)和呼(和浩特)南(宁)高铁豫西通道等项目。加快推进新郑机场至郑州南站至登封至洛阳、焦作至济源至洛阳等城际铁路建设。建成蒙西至华中铁路,统筹推进三门峡经亳州至江苏洋口港铁路等普速干线铁路建设,形成“四纵六横”普速干线铁路网。到2020年,全省新增高速铁路营业里程约1200公里,高速铁路总里程突破2000公里。全省铁路营业里程达到7000公里,实现所有省辖市通快速铁路,基本实现铁路客运快速化、货运重载化、区域城际化和路网系统化。

  3.公路网。

  (1)高速公路。以跨省通道和中原城市群核心圈加密路段、紧密圈联通路段为重点,继续加快高速公路建设,有序推进高速公路拥挤路段扩容改造。打通芮城至灵宝、济源至阳城等跨省通道,建成尧山至栾川至西峡、济源至洛阳西、周口至南阳等内联项目。力争五年新增高速公路1500公里以上、新开工高速公路1500公里以上,基本建成完善的内联外通高速公路网。

  (2)普通干线公路。重点推进普通国道省际路段、连接城市组团关键路段和贫困地区低等级路段的升级改造。加快以二级公路为主的国省道低等级路段升级改造,将部分重要路段升级为一级公路,积极推进国省道城市过境段与城市道路有机衔接,着力推进跨黄河特大桥建设。五年新改建普通干线公路5000公里左右,到2020年,二级及以上公路占比达到75%以上。

  (3)农村公路。实施农村公路畅通安全工程,加快县乡公路和桥梁建设,加快推进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和“渡改桥”等工程建设,全面提升通村公路通达深度和服务水平。推动有条件的地方农村公路向自然村延伸,实现一定人口规模的自然村通硬化路。加强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五年新改建农村公路10万公里、桥梁16万延米。

  4.内河水运网。加强内河航道养护,着力推进沙颍河、淮河、唐河等航运开发,建设完善直通华东地区的水上通道,建设内河航道304公里。到2020年,全省内河通航里程达到1800公里以上,其中高等级航道达到690公里。

  5.油气管道网。依托国家干线输气管道,完善省内支线网络,重点建设日照至濮阳至洛阳原油管道、洛阳石化至郑州机场航空煤油、洛阳至三门峡至运城等成品油管道和配套油库,积极推进西气东输三线、新疆煤制天然气外输新粤浙管线及豫鲁支线等国家骨干管道河南段,以及漯河至周口、唐河至伊川等省内支线建设。到2020年,新增油气长输管道3000公里左右。

  第三节 建设联通四面八方的综合运输通道

  统筹布局大能力、高品质综合交通网络,构建连接东西、贯通南北、辐射八方的综合运输通道,基本形成以郑州为中心的国际运输通道、米字形主通道和井字形侧通道布局,提升我省在全国交通格局中的地位。

  1.东联西进、贯通全球的国际运输通道。以陆桥通道为主轴,依托国家铁路和公路主通道,促进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打通东联西进的陆路通道。东向重点开行、加密至青岛、连云港、日照、天津、上海等沿海港口的五定班列,发展铁海联运,衔接海上丝绸之路,实现陆海相通;西向依托中欧班列(郑州),持续深化与国内西北地区和欧洲、俄罗斯、中亚、西亚、蒙古和东南亚等国家、地区的交流合作,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按照“开美、稳欧、拓非、连亚”的思路,开辟、加密连接孟菲斯、法兰克福等世界主要枢纽机场的客货运航线,形成贯通全球的运输通道。

  2.米字形综合运输主通道。

  (1)新亚欧大陆桥通道。依托陇海铁路、徐(州)兰(州)高铁、连霍高速、G310、沱浍河航道等,形成连接东西的运输通道。向东连接东陇海地区等东部沿海港口城市,向西连接关中—天水城市群以及西部内陆广大地区,省内串联三门峡、洛阳、郑州、开封、商丘,提升郑州、洛阳等综合交通枢纽节点功能,促进郑汴一体化发展,形成我省联系西亚、欧洲的东西国际物流通道,支撑“一带一路”建设。

  (2)京港澳通道。依托(北)京广(州)铁路、京广高铁、京港澳高速、G107等,打造贯通南北的运输通道。向北衔接京津冀城市群及哈(尔滨)长(春)地区,向南联系长江中游城市群及珠三角城市群,省内串联安阳、鹤壁、新乡、郑州、许昌、漯河、驻马店、信阳,强化南北区域经济交流与产业协作能力,打造我省重要的南北经济增长轴,对接国家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

  (3)济(南)郑(州)渝(重庆)通道。依托郑州至济南铁路、郑州至重庆铁路、兰南高速、S103、S101、唐河航道等,打通东北至西南地区对角联通新通道,向东北直连环渤海地区,向西南连接重庆、昆明以及东南亚广大地区,省内覆盖濮阳、新乡、郑州、许昌、平顶山、南阳,建设我省直通胶东、衔接成渝的重要客货运输通道。

  (4)太(原)郑(州)合(肥)通道。依托郑州至太原铁路、郑州至合肥铁路、宁洛高速、晋新高速、机西高速及S102、S104等,打通西北至东南地区对角联通新通道,向西北直连山西、内蒙等内陆地区,向东南连接长三角城市群,省内带动焦作、济源、郑州、许昌、周口,培育我省直通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的便捷通道。

  3.井字形综合运输侧通道。

  (1)大(庆)广(州)通道。依托(北)京九(龙)铁路、京九高铁、濮阳至潢川铁路,大广、济广、德上、濮阳至湖北阳新高速公路,G106、G220等,形成连接南北的运输通道,向北衔接京津冀城市群,向南连接环鄱阳湖城市群及珠三角城市群,省内串联濮阳、商丘、周口、信阳,加强豫东省际区域经济交流与产业协作。

  (2)二(连浩特)广(州)通道。依托焦(作)柳(州)、蒙西至华中铁路,二广、呼北高速公路,G208、G209等,打通贯通南北的运输通道。向北衔接太原城市群及呼包鄂榆城市群,向南联系长株潭城市群及广西、广东、海南等区域,省内串联济源、洛阳、三门峡、南阳,促进豫西区域资源开发和客货流通。

  (3)晋豫鲁通道。依托晋豫鲁铁路、菏宝高速、G341等,形成联系东西的运输通道,向西连接黄河上游城市群及西北内陆区域,向东衔接山东半岛城市群,省内带动安阳、鹤壁、濮阳,形成豫北区域资源输出和人员交流的综合运输通道。

  (4)沪(上海)陕(西安)通道。依托宁(南京)西(安)铁路、合(肥)西(安)高铁,沪陕、淮信高速,G312、淮河航道等,打通横贯东西的运输通道,向西衔接关中城市群,向东联系长三角城市群,省内串联南阳、信阳,引导沿淮经济带、秦巴山区、大别山革命老区产业转型升级,形成支撑豫南区域发展的综合运输走廊。

  第四节 完善中原城市群分级交通圈

  按照核心带动、轴带发展、节点提升、对接周边的总体要求,推进规划同图、建设同步、运输同网、管理协同,构建以郑州为中心、地区性中心城市和县城为节点的向心布局、网状辐射、开放式中原城市群分级交通圈。

  1.构建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交通圈。加快以高速铁路、城际铁路、高速公路为主的多层次城际快速交通网络建设,推进中原城市群交通一体化发展,密切郑州与其他省辖市的交通联系,构建以郑州为中心,辐射洛阳、开封、平顶山、新乡、焦作、许昌、漯河、济源等8个中心城市的“半小时”核心圈,涵盖安阳、鹤壁、濮阳、商丘、周口、信阳、驻马店、南阳、三门峡等9个中心城市的“1小时”紧密圈。加强省际通道建设,促进跨区域对接,打造覆盖中原经济区全部中心城市的“1个半小时”合作圈。

  2.构建郑州大都市区交通圈。强化轨道交通对大都市区发展的支撑作用,加大郑州中心城区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密度,规划建设中心城区与周边城市组团、郊区市镇的市域(郊)铁路,建设郑州至开封、许昌轨道交通项目,提高郑州至焦作、郑州至开封、郑州至机场城际铁路的运营水平,打造由高速铁路、普速铁路、城际轨道、城市轨道共同组成的复合化轨道交通系统。依托轨道交通线路,统筹规划建设高等级公路,推动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互融,形成郑州与焦作、新乡、开封、许昌四市中心城区间的大容量、快速化综合交通廊道,打造郑州大都市区半小时通勤交通圈。

  3.构建地区性中心城市交通圈。依托普速铁路、高速公路、普通干线公路,构建以地区性中心城市为中心,辐射所辖县城、城市组团的中心城市交通圈,推动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和一体化发展。加强干线公路与城市道路有效衔接,优化干线公路进出城出入口布局。优化城市交通路网结构,实施城市主干路提升改造和城市路网加密,加快完善城市快速路网和次支路网,规划建设城市道路连接干线公路的快速路、环路等主干道路,打通城市断头路,畅通主干路与支线道路的联系,打通城市微循环,加快形成快速路、主次干路、支路级配合理的路网系统,努力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结合国省道升级改造,加快地区性中心城市与所辖城市组团、县城之间的快速通道建设,有条件的预留轨道交通用地,实现全省地区性中心城市与所辖64个城市组团主要以一级公路连接。

  4.构建县乡交通圈。加快干线公路、农村公路升级改造,构建以县城为中心,辐射所辖乡镇的县乡交通圈,支撑县域经济发展。强力实施交通运输脱贫攻坚工程,重点推进国家级、省级贫困县和大别山革命老区等贫困地区干线公路低等级路段升级改造。大力推进农村公路畅通安全工程,实现县城之间以二级及以上公路、乡镇以三级及以上公路连接,逐步解决有路无桥、宽路窄桥和危桥问题。

  第五节 推进公众出行服务现代化

  以公共客运为主导,大力推进城际、城市、城乡客运协调发展,引导公共客运结构优化升级,加快构建一体化客运换乘体系,更好满足公众多样化、个性化出行需求。

  1.提升旅客联程联运服务水平。加强运输管理,优化组织方式,完善作业流程,加强综合交通方式间运力匹配、组织衔接、时刻对接,推广电子客票、联网售票、实名制购票。鼓励客运企业、枢纽企业、第三方平台等相关经营主体依托综合客运枢纽开展全流程客运组织,提供旅客联程、往返、异地出行票务服务,积极发展客运联程联网第三方服务平台。支持铁路、公路、水路、民航运输企业间互设服务网点,积极推行跨运输方式异地候机候车、行李托运等服务。建设跨运输方式出行信息查询系统,实现综合运输出行信息及时发布、及时更新、便捷查询。

  2.建设便捷舒适的城际快速客运系统。开辟、加密通达国内主要枢纽、旅游城市的“空中快线”,积极发展低成本航空。增加铁路运力供给,加密郑州至北京、上海、广州、西安等地始发列车,积极推动劳务输出大市开通普速列车始发车,提供高速、特快、普速铁路合理匹配的多层次客运产品。结合郑州铁路枢纽和货运环线建设,利用城区内既有铁路站点改建为城际铁路车站,提高城际铁路乘车便利性。重点在中原城市群核心区利用既有铁路、高速铁路开行市域(郊)短途铁路通勤列车及城际列车,推进城际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零换乘”。充分利用一卡通、手机支付、“互联网+”等工具,实现列车实时信息发布、刷卡(手机)进出站,提高居民出行效率。推动城际列车公交化运营,加强城际铁路营销,增强城际铁路对旅客的吸引力,提高城际铁路运营收益。提升公路客运“门到门”和集散运输服务能力,合理调整公路客运运营网络、运营车型、运营模式,重点完善中小城市的区域直达客运网络。有序推进通往3A级及以上景区的运输通道建设,完善公路旅游标志牌,加快建设旅游集散体系,探索推广运游结合新模式,不断提升旅游交通服务水平。

  3.发展多元化的城市交通。坚持公交优先发展,鼓励10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发展轨道交通、BRT(快速公交)等大容量公交系统。完成郑州、新乡等“公交都市”试点建设,形成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良好示范。优化公交线网、站点布局,加快公交车辆装备更新换代,实施公交路权优先、信号优先。统筹发展巡游出租汽车、网络预约出租汽车,逐步解决打车难问题。加强停车疏导和治理,鼓励建设停车楼、地下停车场、机械立体停车库等集约化停车设施,应用先进设计理念和适宜技术,因地制宜缓解核心区停车难题。鼓励步行和自行车等慢行交通发展,服务城市中短距离出行和公交无缝对接。

  4.城乡客运一体化服务。构建一体化城乡客运服务网络,积极推动城市公交线路向周边延伸,大力发展“新农巴士”,提升农村客运班线通达深度和服务水平。开展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试点,推动城乡客运公交化运行,推广城市公交、城乡公交、农村客运班线一体化运营模式,形成衔接顺畅、安全高效的城乡客运服务体系。至2020年,县级行政区域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水平AAA级以上比率不低于60%。

  第六节 构建现代货运物流体系

  优化交通枢纽与物流节点布局,完善多式联运组织方式和服务流程,营造更具活力的市场环境,推进交通物流融合发展,形成集约高效的现代货运物流体系。

  1.加快发展货物多式联运。围绕打通全链条组织环节、构建以“一单制”为核心的便捷运输制度,强化交通、仓储、装卸等环节对接,推进单证单据、设施设备、组织流程等标准化、规范化。加快实施郑州国际陆港“一干三支”多式联运国家示范工程,扩大集装箱铁海联运、公铁联运规模。推进技术装备标准化,推广应用托盘、集装箱等标准运载单元,探索推广公铁两用挂车、半挂车等多式联运专用运输装备。加快传统货运场站设施设备升级改造,选择省级示范物流园区、大型货运场站、重点交通物流企业开展标准化试点。创建多式联运新模式,拓展郑州机场“空空+空地”货物集疏模式;加快推进高铁快运和快件空铁联运;依托中欧班列(郑州)深入开展铁海联运、公铁联运。

  2.引导货运市场集约化发展。鼓励交通、物流及上下游企业开展兼并重组或战略合作,建立全过程物流服务联盟,提供采购、保管、运输、配送、供应链金融等全程一体化服务。支持有实力的运输企业加快向多式联运经营人转变,整合上下游服务资源,提供系统性物流解决方案。促进省内大型交通物流企业开展合作,提升本土企业竞争力。积极吸引国内外物流集成商入驻,争取更多物流中转集散中心落户我省。

  3.实施国际国内双枢纽战略。以郑州机场、郑州国际陆港为载体,以国际货运航线和中欧班列(郑州)为纽带,重点推进与卢森堡等国外枢纽的合作,实现集疏网络、货源信息等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我省国际运输贸易快速发展。深化郑州机场与卢森堡货航合作,合资成立货运航空公司,推动郑州机场飞机维修基地等项目落地,加密郑州至卢森堡货运航线,打造“郑州—卢森堡”双枢纽。提升郑州国际陆港作业能力,推进与波兰、卢森堡铁路合资合作,开辟郑州经土耳其至卢森堡、郑州至波兰等新线路,形成卢森堡、汉堡等中欧班列(郑州)境外物流集疏中心,推动双向运输平衡,到“十三五”末,实现每日往返对开各1班。

  4.加强城乡互动双向物流体系建设。合理布局、建设完善物流园区、配送中心、末端网点三级配送网络,不断扩大城市共同配送范围,加快公用型城市配送节点建设,到2020年,新建10000个快递终端投送网点。加快建设城市绿色货运配送体系,创新物流配送组织,鼓励全程带托运输,有效减少货物装卸、转运、倒载次数。探索城市夜间配送,分时段、分路段充分利用城市骨干道路。统筹邮政、供销、交通等农村物流资源,推进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支持、鼓励主要乡镇建设集客、货、邮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构建城市、农村智能物流配送联盟,推动城市配送服务向农村延伸,推广农村“货运班线”和客运班车小件快运服务,促进农村地区商品双向流通。

  第七节 大力发展智慧交通

  实施“互联网+”便捷交通行动,推进国家交通物流大数据创新应用示范区建设,探索开展跨部门、跨地域数据融合和协同创新,推动交通物流要素网络化共享、集约化整合、协作化开发和高效化利用。

  1.推动交通信息资源在线集成。推动交通基础设施和载运工具数字化,建设交通基础设施和重点运输装备监测网络,实现高速公路重点路段、二级及以上客运站点、营运客车和重点货车监控全覆盖。制定多式信息共享和数据传输、交换标准,突破相互间信息壁垒,推动建立各种运输方式信息资源相互开放与共享机制。加强与公安、水利、气象、测绘等资源的数据融合与协同创新,建设交通通信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推进跨区域、跨部门的数据互联互通、互信互认。

  2.提升交通运输科学治理能力。推动交通运输大数据应用,完善交通运输综合统计决策支持系统,为优化交通设施规划建设、安全运行控制、运输管理决策提供支撑,提升交通运输精细化管理和精准化服务水平。推进车联网和新一代交通控制网技术在拥堵预防、节能减排、通行能力提升等方面的应用,研发与推广交通信息服务、交通诱导、主动安全预警等领域智能系统。提升城市交通信号控制系统智能化程度。加强对交通运输违章违规行为的智能化监管,积极推行公路超限超载治理非现场执法。

  3.完善综合运输组织信息系统。整合现有运输信息系统,不断拓展信息发布、动态追踪、数据统计、信用查询、电子支付、监督举报、应急救援等功能。推进“畅行中原”公众出行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完善省级多式联运综合运输服务平台,实现与全省统一的政府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对接,推动政府部门和企业服务性数据资源向社会开放。以“互联网+”为依托,加快建设城市公交智能调度、交通“一卡通”、高速公路ETC等系统,深入推进全省公路客运联网售票平台建设,实现所有二级及以上公路客运站联网售票。推进物流供应链各环节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建设全省物流公共信息平台。

  4.推动智能化运输服务升级。促进供需精准对接、资源高效配置,利用信息平台集聚要素,全面提升运输服务品质和用户体验。建设覆盖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及进出城交通、城市停车、充电设施等领域多元化、全方位信息引导系统,充分利用新型媒介方式,加密布设可视化智能引导标示,推行危险路段、事故区域实时状态感知和信息告警推送服务。加快移动支付在交通运输领域应用。增强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服务功能,建设行业数据交换节点,推广“平台+”物流交易、供应链、跨境电商等合作模式,鼓励“互联网+城乡配送”“物联网+供应链管理”等业态模式创新发展。

  第八节 推动交通运输绿色安全发展

  以运输结构优化、装备技术革新、运输效率提升为重点,强化绿色安全理念,推动交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加大交通运输节能减排力度。优化综合交通运输结构,提高铁路、水运在综合交通运输中的占比,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提升多式联运的组合效率,降低单位运输量能耗。提高运输装备能效和污染排放标准,严格实施运输装备能源消耗量准入制度,推广使用高效低耗的现代化运输装备。淘汰黄标车、老旧船舶等落后装备,积极推广混合动力、纯电动、液化天然气等清洁能源运输装备、装卸装备,配套建设加气站、充电桩等设施。组织实施绿色低碳技术创新示范工程,支持交通运输企业开展绿色低碳交通专项行动。

  2.促进交通设施与生态协调发展。统筹利用交通线位、运输枢纽等资源,推动铁路、公路等共线使用桥梁、隧道。推进生态工程技术、材料在设计、建设、养护、管理全过程应用,建设生态型交通基础设施。推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节能降耗和资源综合循环利用,鼓励标准化设计及工厂化预制,推动钢材、水泥等主要建材循环利用,积极推动废旧路面、沥青等材料再生综合利用。强化交通生产水污染、大气污染处理技术应用,保障污水、废气、固体废弃物达标排放。

  3.加强安全生产和监管体系建设。加强安全生产执业资格制度建设,严把从业人员资质关。健全公共运输装备日常维护检查制度,加强维护、检测和等级评定监督。有计划、分步骤地逐年增加和改善道路交通安全设施。大力推进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到2020年,基本完成乡道及以上行政等级公路安全隐患治理。严格落实交通安全设施与道路建设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制度,新建、改建、扩建道路工程在竣(交)工验收时必须进行安全评价。实施邮政寄递渠道安全监管“绿盾”工程。建立安全监管绩效评价体系,科学量化分析和评估安全监管成效。

  4.推进交通保障力量建设。依托大中型运输企业,组建专业运输和工程抢险(抢修)等保障队伍,结合突发事件、抢险救灾等行动,组织开展综合演练。依托航空运输企业、通用航空企业,逐步提升民航应急运输搜救能力。加快建设河南国家区域性公路交通应急物资储备和救援中心、河南省水上交通应急搜救中心等重大工程,研究建设铁路应急基地,提升应急保障能力。

  第四章 环境影响评价

  第一节 环境问题分析

  近年来,我省全面实施蓝天、碧水、乡村清洁等重大环保治理工程,大气、水环境治理等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全省环境质量整体上有所好转,但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改变。

  1.大气环境形势严峻。随着全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机动车保有量持续增加,煤炭、油品等能源消费总量居高不下,对全省空气质量造成了影响。根据《2015年河南省环境状况公报》,全省省辖市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级别总体为中度污染,成为城市空气环境空气质量首要污染物,PM2.5浓度年均值超二级标准。二氧化硫浓度年均值,信阳、周口2个城市达到一级标准,南阳、商丘、濮阳、开封、许昌、郑州、漯河、驻马店、洛阳、鹤壁、新乡、三门峡、焦作、平顶山、安阳15个城市均达到二级标准,济源市超二级标准。同时,我省位于内陆地区,东南为广阔的黄淮平原,易受外来雾霾侵袭,进一步加剧了大气污染程度。

  2.水污染问题依然存在。全省河流湖泊水质普遍较差。根据《2015年河南省环境状况公报》,全省地表水水质级别整体为中度污染,在83个省控监测断面中,Ⅳ类和劣Ⅳ类水质达到47个,一半以上的地表水功能区水质不达标,对全省生态安全造成了压力。特别是省辖海河流域,水质级别达到重度污染,水质不达标率达到81.8%。

  3.生态系统退化趋势尚未根本改变。我省森林覆盖率较高,但森林资源结构比例不协调,用材林多,生态公益林少,森林生态系统较脆弱。我省地表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区域资源性缺水和水质性缺水问题并存,剩余水环境容量相对较少,水环境质量容易受到中上游水环境污染的影响。根据《河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基期年全省水土流失面积约3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8.12%。

  第二节 规划实施环境影响分析

  1.大气环境得到改善。规划实施后,我省将形成连通境内外、辐射东中西的现代立体交通体系,绿色循环低碳交通得到快速发展,综合运输结构得到优化,绿色交通运输比例有所提高,交通运输综合能耗下降,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排放量相应减少,能够改善我省区域内大气环境质量。城市公共交通快速发展,纯电动、混合动力等新能源公交车比例不断提升,城市居民出行逐渐从私人交通向公共交通转变,城市交通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将会降低,城市地区空气质量会得到改善。

  2.环境风险事故可能增加。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石油工业和化学工业的运输需求日益增大,危险品种类越来越多,高速公路危险化学品运输量增加,化学品、农药泄漏和易燃易爆品泄漏爆炸等事故都将会造成环境风险。通过地表水传播的剧毒化学品运输风险事故可能会使危险品进入水源、流动水体,影响水生生物和沿线农作物;通过空气传播的剧毒化学品运输风险事故会造成危险品散发进入大气,累积超过限制量值后,可能会影响附近空气质量和人体健康;毗邻环境敏感区的危险化学品运输爆炸燃烧事故所产生的物理、化学变化,可能会改变周边环境,对生态系统造成影响。

  3.生态系统功能有所减弱。规划的重点交通线路可能会毗邻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饮用水源地、自然文化遗产等生态敏感区。铁路、高速公路等重点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会破坏岩土体的稳定性以及原生地表植被,对生态系统造成影响,部分区域可能会引发水土流失。交通线路的阻隔作用将会造成原自然生态区域的动植物生活环境、水文气候发生变化,也使保护区生物被限制在线路一侧,缩小了其活动地域,隔断了迁徙或惯常活动的路线,影响种群繁衍,造成生物多样性降低。

  4.资源承载能力发生变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会消耗土地、能源、工程物资等资源,对资源承载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挑战。我省人口多,人均耕地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将不可避免地占用一定的土地,工程本身将农田、林地、果园等土地向带状人工廊道转化,挤占了农业生产用地。同时,交通条件和投资环境的改善,也将加速沿线地区土地资源的开发,土地经济承载量增加,支撑沿线的经济社会发展。

  第三节 规划实施环境协调性分析

  1.与相关政策和规划协调一致。本规划与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十三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专项规划,我省“十三五”规划纲要、国家战略规划,以及《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河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河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河南省湿地保护工程规划》等有效衔接,不存在重大矛盾。

  2.整体方案满足相关评价要求。规划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充分发挥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和组合效益,提升资源、能效综合利用水平。规划线路和场站在铁路、民航、公路、内河水运等专项规划中均已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对气环境、声环境、水环境及振动环境的影响均在可控范围之内,可以满足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要求。

  第四节 资源承载力分析

  经测算,本规划包含的新建项目占用土地约641平方公里,铁路、高速公路新增占用土地分别约为141平方公里、116平方公里。新增用地约占河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交通、水利及其他用地估算规模的33.7%。

  第五节 环境保护措施

  1.优化交通线路走向。合理规划路线方案和站场选址,尽量利用既有交通廊道,交通线路禁止穿越自然保护区(核心区与缓冲区)、风景名胜区核心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生态严控区、饮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以及主体功能区规划所确定的禁止开发区域等,尽量避绕基本农田保护区、自然保护区(试验区)、风景名胜区非核心区、饮用水源地二三级保护区和准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重要湿地、生态严格控制区等区域,最大限度降低交通项目可能带来的环境影响。规划中个别重点建设项目可能与《河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黄河湿地、丹江口湿地、太行山猕猴自然保护区等禁止开发区域毗邻,还会跨越南水北调生态保护带、黄河滩区生态涵养带等重要生态区域。由于目前重点建设项目并未完全确定其空间布局,尚需在项目前期阶段具体分析与禁止开发区域、重要生态功能区的位置关系,并根据生态敏感区环保要求,优化项目线路走向,改善建设方案,以达到环境保护的目的。

  2.实施建设项目全周期环境保护。加强交通建设项目节能、节地设计,高效实施土地综合开发利用。强化基础设施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推进绿色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合理安排工期、工序,大力推广环保新技术、新工艺,促进污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循环使用和综合利用。加强施工标准化建设,全力推进交通建设项目扬尘综合治理工作,降低交通项目建设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开展环境恢复和污染治理,做好地形、地貌、生态环境恢复和土地复垦工作。

  3.加强环境风险事故防控。按照《道路货物运输企业经营资质管理办法》和《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管理规定》等要求,严格审查企业和个人的从业和营运资质,加强危险品运输管制。对危险品运输车辆实行路线限制,限制其通过人口密集区、环境敏感区等特殊区域。研发和推广更加安全的危险品运载工具,增强驾驶员安全意识,在新乡黄河湿地、太行山猕猴自然保护区等环境敏感区和特殊地形区设立特别警示牌,降低交通运输环境危险事故发生概率。建立环境风险事故应急预案,为可能发生的突发性环境风险事故提供急救措施,提升对环境风险事故控制能力。

  4.增强环境管理和监测体系建设。强化建设项目全过程环境管理,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逐步开展运营工程的环保后评估工作,加大对交通建设项目环境保护“三同时”执行情况的监督力度。加强环境管理,完善环境监测体系。规范环境监测管理制度,建立与国家环境监测网有效衔接的区域一体化交通运输行业环境监测体系。开展交通运输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测,建立营运车船排污监控平台。

  第五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加强规划实施组织领导

  做好与国家相关规划的衔接工作,加强与周边省市规划部门的协调与沟通,共同推进重大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建立健全省级部门协调工作机制,横向联动、有机衔接、形成合力,切实保障交通发展所需资金、用地等要素资源。鼓励各地、各部门积极发挥自身优势,细化落实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确保规划落到实处。建立规划考核机制,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和督导检查,对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及时进行评估,进一步增强规划的指导性。

  第二节 深化交通管理体制改革

  加快推进综合交通运输管理体制改革,统筹协调铁路、公路、水路、民航、邮政等多种运输方式发展,加快形成“大交通”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积极探索推广区域交通与城市交通一体化管理模式。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研究取消、下放审批权限,规范审批流程。推进普通公路建设养护管理一体化改革试点工作,探索建立事权、财权、审批权和支出责任相统一的普通公路建养管新体制。研究探索交通运输新业态新领域监管政策和模式,支持设置省直管县(市)邮政监管机构,完善监管机制。加强交通运输市场改革,完善交通领域价格形成机制,建立交通运输行业信用体系,引导企业公平、公正竞争。

  第三节 拓宽交通融资渠道

  推动省、市级交通融资平台创新融资理念,提升融资能力。通过设立河南铁路产业投资基金,采取市场化方式发行专项债、企业债和私募债,利用保险资金股权投资等多渠道筹措省级铁路建设资金。大力争取中央资金支持,积极利用PSL(抵押补充贷款),推进公益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广PPP模式,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鼓励省、省辖市合作通过对交通项目周边及沿线土地进行综合开发融资。探索开放站房、地铁站、机场航站楼、港口码头一定期限的商业经营权。强化公共财政对交通运输公益性事业的资金支持。各地可结合本地实际需要,统筹省级转贷的地方政府债券资金加大对交通建设的投入。

  第四节 推进交通法治化建设

  积极推进“法治交通”建设,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配合省人大常委会做好《河南省城市公共交通管理规定》《河南省治理货物运输车辆超限超载条例》《河南省公路管理条例》等的制(修)订工作。加快完善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管道、邮政、城市公共交通等行业规章制度,深化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建立健全综合执法行为规范、执法风险防控、执法评议考核、执法监督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等制度,规范执法自由裁量权。加强综合执法团队规范化、标准化管理,树立综合执法团队良好形象。

  第五节 提升创新发展软实力

  加强交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建立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引导重点研发方向。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健全人才使用与激励机制,促进人才交流合作。鼓励交通运输“走出去”,支持省内企业全方位开展对外交通合作,积极参与国内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运输服务和技术咨询。

  附件:1.河南省综合运输通道示意图

     2.河南省“十三五”铁路网规划图

     3.河南省“十三五”民航机场规划图

     4.河南省“十三五”高速公路网规划图

     5.河南省“十三五”内河航运规划图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当前页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