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发改委解读《河南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

河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henan.gov.cn 时间:2014-08-27 18:02 来源:省政府门户网站

  省政府近日印发了《河南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绘就了我省新型城镇化未来发展蓝图。

  《规划》有哪些特点?我省将如何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又将如何保障目标任务的顺利实现? 8月26日,省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孙廷喜就《规划》起草工作和相关内容接受了河南省政府门户网站的专访。

  【解读之特点】

  纲领性文件涵盖五大特点

  推进城镇化建设,是我国近年的工作重点之一。尤其是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相关部门,先后多次进行专题考察调研,探寻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路径。新型城镇化的理论体系正在不断完善,各地的差异情况也逐渐凸显,一省一策的推进方式已基本定型。

  孙廷喜说,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省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单位,结合前期研究,编制了《规划》。总体上看,《规划》是指导我省未来一个时期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其主要有五个主要特点:

  一是体现了中央精神和省委的要求。《规划》把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和省委九届六次全会的部署贯彻始终,把中央关于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新思想、新论断、新观点作为我省科学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遵循,围绕人的城镇化这一核心,突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这一首要任务,并部署和安排了今后一个时期我省科学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

  二是突出了河南特色。《规划》立足于我省城镇化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发展态势,梳理和提升近年来我省推进城镇化发展的思路和成功经验。

  三是突出可操作性。《规划》与中原经济区规划、粮食生产核心区规划、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十二五”规划纲要和相关专项规划相衔接,将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点任务细化为25个重大专项,提出了具有较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具体举措。

  四是突出改革创新。《规划》提出要建立健全农业人口转移促进机制、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机制和成本分担机制、城乡发展一体化机制等重大改革的方向和重点,并在农村综合配套、人口管理、住房保障、资金筹措、生态保护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明确了改革的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逐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增强农业人口转移和市民化的内在动力。

  五是突出生态文明。《规划》更加注重城镇化与资源环境的关系,专门设置了资源环境类的具体指标,增强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导向,明确了节约型、生态宜居、智慧城市、人文城市建设的方向和节水城市、城市河流清洁、智能应用、历史传承与保护等领域的建设重点,构建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推动集约智能绿色低碳发展,支撑美丽河南建设。

  【解读之重点】

  解决好人的问题是关键

  目前,河南省共有2600多万农民工,其中在省外的有1100多万,受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影响,大量农村转移人口未能平等享受城镇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特别是在省外务工人员面临困难更多;城乡二元结构和城市内部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城市建成区内涉及200多万户的城中村、棚户区需要改造;同时,到2020年还有1000多万农村人口亟待转移。

  依照目前的情况,下一步我省将如何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对此,孙廷喜表示,解决好人的问题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关键。《规划》明确了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方向和重点,就是要按照自愿、分类、有序的原则,坚持产业为基、就业为本、生计为先,把握分步骤、有重点、过渡性的要求,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一方面,区分城市规模和综合承载能力,以就业或居住、城镇社保参保年限为基准,制定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的具体标准,有序解决好在省内就业的1500万人和城中村、棚户区居民的转户问题,在就业、住房、医疗、社保、子女就学等方面享受与当地城镇居民平等的保障和服务;另一方面,着力优化城镇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对暂不符合落户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稳步提高住房保障、子女教育和社会保障等覆盖水平。

  【解读之改革】

  明确四个方面的改革重点

  “推进新型城镇化,改革是关键。”孙廷喜说,《规划》明确了4个方面的改革重点:一是推进人口管理制度改革。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创新完善人口服务和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形成户籍制度和居住证制度有效衔接的人口管理制度。

  二是创新土地保障机制。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集约节约用地制度,完善并严格执行耕地占补平衡和土地整理复垦监管制度,实行增量供给与存量挖潜相结合的供地政策,规范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合理满足城镇化用地需求。

  三是创新资金多元化筹措机制。改革完善财政体制,建立健全城镇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分担和奖补机制,完善省级财政转移支付办法,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发行市政债券,创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土地储备相结合的联动机制,鼓励和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建设。

  四是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完善推动城镇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体制机制,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加快自然资源及其产品价格改革,完善居民生活用水、用电、用气等阶梯价格制度,强化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和定量考核,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

  【解读之步骤】

  选10个市、县开展试点

  如何保障《规划》目标任务的顺利实现?孙廷喜表示,城镇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需要各级各部门联动配合、合力推进。一是协同推进。各省辖市、县(市、区)要结合实际,制定实施方案,健全工作机制,扎实推进。省直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能分工,围绕《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改革重点和关键领域,尽快制定出台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在人口、土地、资金、住房、生态环境等方面形成政策和改革举措的合力。

  二是试点示范。按照国家开展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的工作部署,积极争取国家试点,同时选择10个左右的市、县开展省级层面试点,重点在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多元化可持续的投融资机制、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等方面探索试点,为全省其他地区积累经验、提供示范。

  三是评估监测。加快制定城镇化发展的监测评估体系,实施动态监测与跟踪分析,开展专项监测,确保规划顺利实施。(记者 黄亮)

责任编辑:黄亮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当前页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