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省辖市、省直管试点县(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
《河南省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已经省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据此安排2013年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
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实施《中原经济区规划》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的重要一年。各省辖市、省直管试点县(市)政府和省政府各部门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主题主线,坚持“四个重在”(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统筹、重在为民)实践要领,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原经济区规划》和省第九次党代会、省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全面实施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总体战略,在加快信息化进程中持续探索“两不三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着力培育形成新活力、新动力、新体系、新优势,抓好“扩大开放、承接转移”、“强化引领、促进协调”、“优化环境、夯实基础”三项综合性重点工作,力求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新进展,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取得新成效,在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上迈出新步伐,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较快发展。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具体计划由省发展改革委另行下达。
河南省人民政府
2013年3月11日
河南省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一、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2年,面对严峻的外部形势和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在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在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和省政协的监督、支持、帮助下,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总体战略,坚持“四个重在”实践要领,持续求进、务实发展,着力扩需求、创优势、破瓶颈、惠民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持续、总体提升、总体协调、总体有效,保持了比较好的趋势、比较好的态势、比较好的气势,完成了省十一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初步预计,全省生产总值达到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0.1%。粮食生产成功实现“九连增”,总产达到563.85亿公斤,再创历史新高。地方财政总收入、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5.1%和18.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4.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实际利用外资、省外资金分别达121.2亿美元、5026.5亿元,分别增长20.2%、25.2%。进出口总额517.5亿美元,其中出口296.8亿美元,分别增长58.6%和54.3%。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5%。预计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6%以上,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任务。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35万人。预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9.5%和11.3%。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43万套、竣工22.5万套,超额完成年度任务。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0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同时,也要看到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上仍处于攻坚期,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依然突出,经济综合竞争力不强的矛盾依然突出,科学发展体制机制和基础支撑能力有待完善、提升,经济发展瓶颈制约依然存在。随着形势变化,经济运行又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经济企稳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固,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上升和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并存,经济增速放缓和企业困难对投资、就业的滞后影响可能会陆续显现,征地拆迁、食品安全、生态环境等方面还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这些问题需要在今后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二、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实施《中原经济区规划》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的重要一年。根据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精神,做好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工作,要把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与实施《中原经济区规划》相结合,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持续求进”总要求,在加快信息化进程中持续探索“两不三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着力培育形成新活力、新动力、新体系、新优势,抓好“扩大开放、承接转移”、“强化引领、促进协调”、“优化环境、夯实基础”三项综合性重点工作,以重点突破带动全局,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较快发展。2013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0%左右;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1%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5%;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增长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9%以上,力争与经济增长同步;城镇新增就业100万人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5%左右;节能减排完成国家下达的任务。
三、2013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措施
按照省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重点抓好八个方面工作。
(一)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实现新突破。按照党的十八大关于“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促进城乡共同繁荣”的要求,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推动五级城镇体系合理分工、功能互补、集约发展,突出以人为本、统筹城乡、提质扩容、宜业宜居,强化新型城镇化引领作用,促进产业集聚、人口集中、土地集约。一是完善城市功能。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为抓手,加快郑州都市区建设。按照现代城市发展理念,规划建设新城区,推进旧城改造,实施省辖市市区城中村改造698个、县城城中村改造1106个,加快产业集聚区和商务中心区、特色商业区建设,做大县城规模。加快省辖市城市新区整体开发和起步区建设,实施郑州新区龙湖地区、开封新区运粮河组团等42个重要功能片区整体开发,统筹三产,强化支撑,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城乡发展一体化方面积极探索、率先突破,努力发挥示范效应。实施城镇基础设施扩容提升工程,新增城市道路1600公里,改造600公里,实施新郑轩辕湖景观水系等268个项目,加快南水北调中线工程43个受水城市配套设施建设,新增供水能力25万吨/日、供水管网1500公里以上,提升公共交通、生态、污染防治、水电气热供应等基础设施水平。实施城镇义务教育学校扩容改造计划和县级医院服务能力倍增计划,增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在城市建设管理上的运用,促进城市网络化、智能化、个性化发展。二是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坚持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结合点、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切入点、促进农村发展的增长点、扩大内需的带动点,政策引领、规划先行,突出农民主体,保障农民权益,积极拓展创新、互动联动、一体运作,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社区规划,优化布局,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机制、筹资机制,抓好1351个续建项目建设,促进医疗、教育、文化、就业、社会保障等服务跟进配套,推动特色产业发展,引导社区居民向二、三产业转移就业。鼓励各地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城镇体系规划,因地制宜探索各具特色的建设模式,力争建成约300个新型农村社区。三是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大力实施“一基本两牵动”(产业为基、就业为本,住房牵动和学校牵动),增强城镇产业支撑能力,推动以产兴城,解决进城农民就业等问题。认真落实国家房地产调控政策,抑制投资投机需求,增加普通商品住房供应,把具备条件的进城农民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加强中小城市、城乡结合部、产业集聚区周边的学校建设,着力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问题。积极探索改革户籍、土地、财税、社保等体制机制,逐步建立农村人口有序转移机制。积极探索建立健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四是优化城市形态。加强综合交通体系与城镇化布局体系有机衔接,基本建成郑开城际铁路,加快建设郑州至郑州新郑国际机场、至焦作城际铁路,开工建设郑开延长线、云台山支线,视情开工郑州新郑国际机场至许昌城际铁路,构建以郑州新郑国际机场枢纽为中心的城际铁路网,以交通联接促进产业链接、服务共享、生态共建,增强城市群整体效应。深入推进郑汴一体化,实现金融、电信同城。加快中心城市与组团间快速通道建设,尽快实现20分钟通达,加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引导产业合理布局,提升组团服务功能和吸纳就业能力。
(二)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把稳增长与增效益、促转型相结合,增强企业综合素质和竞争力,进一步提高高成长性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工业中的比重和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突出企业主体,加强协同创新,实施传统产业技术创新工程、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成果转化工程、产业联盟创新发展工程、创新能力培育工程,新建国家级创新平台20个、省级创新平台180个,实施75个重大科技专项和自主创新专项,力争突破100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加快实现产业化。加强企业标准化建设,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企业。推动信息化、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郑州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建设和省级试验区数字化改造。实施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示范工程,推进企业信息化、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等129个项目建设,用信息技术促进企业产品结构调整、扩能增效和节能减排。创建一批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示范企业,实现企业核心业务数字化、网络化、自动化和智能化。加快工业转型升级。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实施扩亮点行动计划,以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及校车、汽车发动机、智能电网装备、通用装备、制冷家电、中高端建筑陶瓷、面肉制品、乳品及饮料、生物医药10类行业为重点,着力发展高端、终端和高附加值产品,力争高成长性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60%以上。以精深加工、增加品种、垂直整合、完善链条为重点,改造提升有色、钢铁、化工、纺织服装四大传统产业。按照尊重规律、分业施策、多管齐下、标本兼治的原则,积极化解产能过剩矛盾。支持老工业基地改造和资源型城市转型。大力发展服务业。承接转移、促进集聚、打造品牌,增强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强化郑州中心地位,提升区域性节点城市物流园区专业化、网络化、信息化水平,促进口岸、保税、航空等特色物流加快发展,强化物流集疏功能,扩大物流产业规模。实施旅游精品工程,完善旅游产业链,大力发展入境游,积极发展新型业态,推动旅游业扩大规模、提高品质。以加快金融机构集聚发展、做大地方金融机构为抓手,推动金融产品创新和农村金融创新,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水平,促进金融业快速健康发展。积极发展信息服务业,推动物联网、移动增值、云计算、信息服务外包发展,推进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等领域信息化,打造全国重要的信息服务业基地。加快产业发展载体建设。把加快培育产业集群作为提升产业集聚区发展水平的主攻方向,实施“四个一”产业集群培育工程,重点支持100个龙头企业,打造100个特色产业链,实施1000个重大项目,培育形成100个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的产业集群。统筹推动主导产业布局,引导高技术含量、高加工度产业和研发销售总装龙头企业布局中心城市,在周边县(市)配套布局产业产品项目。加强创新孵化平台、检验检测中心、污水处理厂等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建设,全面完成空间规划和控制性详规编制工作,大力培育现代服务业集群。
(三)加快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创新农业发展新机制。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探索具有河南特色的新型农业现代化实现途径,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快实施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扎实推进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实施一批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田间工程、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规模化节水增效综合示范等项目,力争建成高标准粮田900万亩,确保粮食总产量稳定在550亿公斤以上。加快实施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工程。通过龙头带动、专业合作、协作配套、精深加工、打造品牌,抓好济源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新野肉牛产业集群示范区、泌阳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等8个示范区建设,启动建设100个以上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扶持农业产业化企业发展,发展壮大农产品加工业,力争培育形成农业产业化集群100个以上。加强现代农业支撑体系建设。加快农业科技集成应用,大力发展现代种业,加强防灾减灾稳产增产关键技术推广,全面开展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力争实现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乡镇全覆盖。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力争实现动物防疫体系乡镇全覆盖、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县级全覆盖。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尽快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积极开展农超对接、农社对接。大力推进农村信息化,新建乡镇网络基站1300个以上,率先在粮畜生产、农产品电子商务与物流等专业信息服务上取得新突破。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综合运用政策引导、项目扶持、金融服务、技术支撑等手段,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家庭农场、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落实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农民农业经营收入;积极扩大转移就业规模,支持农民自主创业,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以连片贫困地区为重点,扎实做好扶贫开发工作。
(四)深化改革开放,增强科学发展新动力。坚持对外开放基本省策,创新开放模式,拓展平台,拓宽领域,提升实效,确保效果。全面推进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规划建设。按照“建设大枢纽、培育大产业、塑造大都市”的要求,协同推进规划编制、项目建设和产业集聚。积极引进航空公司设立基地,大力开辟国际航线,优先发展航空货运。推动跨境贸易电子商务试点全面实施,培育国际网购物品集散分拨中心。加快综合保税区苹果手机全球制造、维修中心和全球采购、国际分拨中心建设,启动专业园区建设。积极引进航空航材维修制造和精密机械、生物制药等领域龙头企业。做好汽车整车、药品等进口口岸申报工作,完善与沿海沿边港口、口岸的区域通关协作机制,促进陆空货运无缝衔接、高效集疏。大力开展专业化集群式招商。坚持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两手抓,以竞争力最强、成长性最好、关联度最高为选择标准,突出抢抓机遇、承接转移,重点推进电子信息、食品、家电、家具、纺织服装、金属制品、新型建材等行业集群招商。拓宽开放广度。实施科技开放合作工程,吸引国内外高校、科研单位在我省设立研发中心。实施社会资本办学、办医行动计划,通过独资、合资合作、改制重组等方式,建设一批民办学校和民办医院。引导外来资本投向农产品精深加工、种养基地、设施农业、生态农业等领域。积极吸引保险资金和社会资金投资重大基础设施。加强文化、旅游产业招商引资。深入研究跨国公司和央企战略布局调整取向,积极引进企业区域性总部和功能性中心。优化开放环境。完善招商信息处理和受理服务机制、联审联批和代理服务机制,维护外来投资者合法权益。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健全守信激励、失信惩戒机制。
坚持把深化改革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加强对实体经济的政策支持,促进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和重组,力争在装备制造、粮食、钢铁、航空、物流、境外资源开发等领域培育一批大型企业集团。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完善、落实鼓励民间投资的政策措施,实施万家中小微企业成长工程。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实施天然气定价机制改革、电煤价格改革,推进直供电改革试点工作,实行电厂脱销电价政策,完善水价形成机制,推进环保收费方式改革,利用价格杠杆促进节能减排、推动结构调整、提高要素保障能力。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健全医保、规范医药、创新医疗为重点,提高新农合、城镇居民医保政府补助标准和实际报销水平,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试点,全面推进大病应急救助,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运行新机制,抓好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启动开展107个“代管体制”县供电企业上划至省电力公司直管工作。积极稳妥地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争取进入国家“营改增”试点范围。深化行政审批制度、集体林权和国有林场、事业单位等改革。创新要素保障机制。强化资金保障,加强银企对接,提高“四资”(资产、资本、资金、资源)运作水平,扩大资本市场特别是企业债券融资规模,启动农村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强化土地保障,严格落实建设用地标准,优先支持重点项目和重点发展载体建设用地,积极开展土地综合整治,探索开展人地挂钩政策试点,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效益。强化人力资源保障,继续实施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加快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示范基地、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建设,加强科技创新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培养引进,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筑区域综合竞争新优势。加快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建设,按照核心带动、轴带发展、节点提升、对接周边的要求,强化以郑州为中心、省域中心城市为节点的向心布局、网状辐射,带动产业和城镇围绕中心节点布局,突出抓好郑州大型航空枢纽、米字型快速铁路网和高速公路网建设,加快建设郑州机场二期及配套工程、郑徐客专和三淅高速卢氏至西坪段等1300公里在建项目,推进郑万铁路前期工作,争取国家支持启动郑州至济南、合肥铁路前期工作;加快干线公路升级改造,抓好国道106冀豫交界至濮范高速等10个续建项目,开工国道310洛阳境改建等项目,新改建国省道2300公里;实施农村骨干路网等级化改造,新改建县乡公路4000公里、通村公路1000公里,改造大中危桥3万延米;大力发展内河航运,加快沙颍河周口至逍遥段、逍遥至漯河段航运开发工程等5个项目建设。转变能源发展方式,统筹利用省内外能源,开工建设焦作电厂异地扩建等项目,确保伊川龙泉金亨等项目建成投产,力争开工500万千瓦、投产130万千瓦;实施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工程,力争建成哈密-郑州特高压直流工程,新增110千伏及以上变电容量1881万千伏安、输电线路2287公里;争取建成义煤孟津矿等5个项目,开工建设安阳伦彰矿等8个项目,新增大中型矿井产能310万吨、开工500万吨;开工建设洛阳石化1800万吨扩能工程,推进西气东输三线河南段等输气管道建设,新增成品油长输管道230公里、天然气长输管道500公里;加快生物质能源示范省建设,争取开工建设南阳15万吨等纤维乙醇示范项目,全面提高能源支撑保障能力。加强水利设施建设,积极开发利用水资源,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大中型水库、重要河道治理、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引黄调蓄工程等为重点,进一步增强防洪抗旱能力。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与三大通信集团的战略合作,实现3G(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城乡全覆盖,完成省辖市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
(六)促进文化发展繁荣,开创中原文化发展新局面。围绕文化强省建设,大力推动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塑造昂扬向上的中原人文精神,增强中原文化软实力。传承创新中原文化。依托新郑黄帝故里、老子故里、淮阳太昊陵等文化资源,打造中原根亲文化品牌。加强重大文化遗产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推进大运河河南段申遗工作。创新中原文化表现形式和传播方式,集中力量打造文化精品,增强中原文化影响力。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采取政府购买、补贴等形式,面向基层提供免费文化服务。实施精品战略,支持优秀艺术作品创作。增强文化产业竞争力。培育壮大文化创意等新兴文化产业,改造提升广播电视、出版发行、工艺美术、演艺娱乐等传统文化产业,培育具有中原风貌、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推动国有文化企业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形成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资产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深化文化事业单位人事、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中原、生态中原建设迈出新步伐。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推进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努力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一是加强资源节约。全面推进重点领域节能降耗,组织开展千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完成400万平方米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加快绿色客运新干线工程建设,完善公共机构能耗定额标准,强化用能在线监测管理。加快实施节能改造、节能产品惠民、节能技术产业化示范推广等重点工程,淘汰落后产能和高耗能设备。健全节能市场化机制,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抓好长葛大周镇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洛阳和焦作国家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郑州和洛阳国家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试点城市建设,推进20个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继续推进矿产资源整合,全面完成煤炭企业兼并重组,实施地质找矿突破行动,提高资源保障能力。二是加强环境保护。严格环保准入和污染物排放标准,推进规划环评工作。深入推进重点区域环境综合整治。推进农村环境连片治理。加强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实施重点流域工业废水治理和清洁生产项目50个,开工建设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等环保项目115个,全面开工丹江口库区水质保护项目。将洛阳、平顶山、焦作、安阳、三门峡等5个省辖市纳入PM2.5监测范围。加强土地综合整治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深入实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预算管理制度和全流域生态补偿制度,探索实施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以市场手段促使企业由被动治污向主动减污转变。三是加强生态系统建设。落实生态省建设规划,构建“四区三带”(桐柏大别山地生态区、伏牛山地生态区、太行山地生态区、平原生态涵养区,沿黄生态涵养带、沿淮生态走廊、南水北调中线生态走廊)生态网络。实施林业生态省建设提升工程,推进山区营造林、农田防护林、生态廊道网络和天保工程二期、重点地区防护林等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完成营造林550万亩,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
(八)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推动改善民生取得新成效。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思路,做好民生工作,继续集中财力,实施十项重点民生工程,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促进就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稳定就业岗位,健全城乡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培训帮助就业、援助扶持就业,重点做好高校毕业生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工作。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持可持续性为重点,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规范完善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继续提高城乡低保、农村五保供养标准和优抚对象待遇水平。全面实现失业保险市级统筹。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快普及学前教育,深入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新建改扩建幼儿园2600所。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范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改善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创建一批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重点支持40所左右示范性职业院校和80所左右特色职业院校建设,扩大中职免学费政策覆盖面。实施普通高中改造工程,改善基本办学条件。提高高等教育办学水平,加快推进中西部高校综合能力提升工程和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支持省部共建高校建设,实施高校协同创新计划。继续抓好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加强规划选址和配套设施建设,确保开工40万套、基本建成30万套。健全建设运管管理体系,严格规范申请、审核、轮候、分配、退出等程序。加强社会服务和管理。提高城乡基层公共管理和服务能力,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完善社会治安、安全生产和应急等管理体系,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