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代市长李柳身专访: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树品牌

河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henan.gov.cn 时间:2012-01-11 16:21 来源:河南省政府门户网
洛阳代市长 李柳身

  在2012年全省“两会上”,洛阳代市长李柳身就洛阳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优势、定位、具体目标和做法等问题,接受了河南省政府门户网站的专访,以下是专访的文字内容实录:

  李市长:首先,非常荣幸能够在省“两会”期间参加省政府门户网站领导访谈节目。相信此次系列访谈节目必将对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助推洛阳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多有益的借鉴。

  主持人:今年是中原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后的第一年。《国务院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中涉及洛阳的多达几十处,直接提到“洛阳”的就有11处,“洛阳”两字,如此高频率地出现在共和国治国方略中,前所未有。请问李市长,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洛阳有哪些优势?

  李市长:洛阳地处河南省西部,横跨黄河中游两岸。现辖1市8县6区,总面积1.52万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694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170平方公里;总人口680万,其中市区人口192.5万。首先,洛阳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具备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基础。洛阳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和隋唐大运河的中心,是海内外游子寻根问祖的首选之地。自夏、商、周三代开始,先后有13个王朝在此建都,文明史5000多年、城市史4000多年、建都史1500多年。道学肇始于此,儒学弘大于此,佛学首传于此,玄学形成于此,理学创始于此。夏、商、东周、汉魏、隋唐等五大都城遗址举世罕见,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中国第一座官办寺院白马寺等重要历史遗存星罗棋布。第二,洛阳工业基础雄厚,科技实力较强,在推进中原经济区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洛阳是“一五”时期国家重点建设的老工业基地、国家新材料产业基地和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装备制造、能源电力、石油化工、新材料、硅光伏及光电等五大优势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的70%以上,拥有洛阳石化、中国一拖、中信重工、伊川电力、万基控股集团等众多在国际、国内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企业。洛阳科技实力雄厚,有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1个,部省级科研院所13家,国家级研发机构1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5个,市级以上研发机构600多家,两院院士4名,科技人才密度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在新材料、航空航天、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等高科技领域居全国先进水平,三峡工程、西气东输、青藏铁路、载人航天、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场馆等一大批国家重点工程中都有“洛阳制造”和“洛阳技术”。第三,洛阳区位优越,交通便捷,在中西部地区有着很强的辐射带动作用。洛阳具有承东启西、纵贯南北的区位优势,是中西部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陇海、焦枝两大铁路干线,郑西高铁,连霍、二广、郑少洛、西南环城等高速公路与207、310、311、312国道在此交汇。洛阳机场是国内净空条件最好的二级机场,辟有至北京、上海、大连、成都、杭州、昆明等城市的十多条航线。洛阳还是中西部地区重要的物流节点城市,现代物流已初具规模,大一物流、中储物流、一拖物流快速发展,工业物流园区、通和农产品物流园区、大张农产品配送中心等正在加紧建设。第四,洛阳城市景观优美,发展环境良好,在承接产业转移、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洛阳文化遗存丰厚灿烂,自然风光多姿多彩,城市景观优美,山、水、林、城和谐共生。洛阳拥有一类航空口岸、二类铁路和公路口岸,边防检查、口岸查验、检疫机构齐全、设施完善,是豫西地区出入境旅客集散中心和集装箱进出口集散中心,已形成境内外互相衔接,空中、地面立体交叉的口岸开放网络。洛阳出口加工区申建工作已转入10部委联合审批阶段。洛阳新区、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17个省级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完善,产业集聚能力较强,能够为入驻企业提供宜商宜居的生产生活环境。特别是近年来,我们紧紧围绕“福民强市”总体目标,大力实施项目建设、经济转型、机制转换、城市提升、民生改善、环境创优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六加一”攻坚战,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011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23亿元,同比增长12.8%。经济总量居全国大中城市第45位、中西部城市第10位。洛阳市先后荣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中国十大最佳魅力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首批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市等称号,并成功入选2011福布斯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

   主持人:洛阳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最新定位是什么?请用几句话概括一下。

   李市长:早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之初,我们就结合洛阳的发展优势,确立了洛阳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五个定位:一是国际文化旅游名城;二是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市和重要经济增长板块;三是生态良好的宜居山水城市;四是特色明显的新型工业化城市;五是中原经济区副中心城市。

   主持人:国务院《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支持洛阳建设中原经济区副中心城市。大好机遇当前,洛阳下一步要怎么做呢?

   李市长:国务院《指导意见》出台后,我们先后召开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议进行了深入学习和研究。洛阳作为区域副中心城市,要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实现更大作为、更大担当,必须用足用好机遇,实现率先发展。比如,要抓住中原经济区建设先行先试的机遇,积极申报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大用户直供电试点、支持符合条件的省级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支持具备条件的地区申报建设海关特殊监管区域、黄河中下游沿线综合开发示范区等试点,大胆突破、敢为人先,积极探索加快发展的新路子,努力争当新型工业化、特色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示范。要抓住国家支持“洛阳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改造、建设洛阳新材料产业基地和有重要影响力的产业创新中心”的机遇,着力打造老工业基地振兴转型品牌。以装备制造、有色金属、石油化工等传统产业为重点,加快提升改造,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以轴承、硅光伏、新材料等特色产业为重点,进一步扩大规模,培育新的竞争优势;以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节能环保设备、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抢占市场先机,占领产业高地。要抓住国家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和“统筹做好洛阳等地的遗址保护利用”的机遇,深入挖掘河洛文化、牡丹文化、遗址文化、民俗文化等资源优势,推动文化、文物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着力打造河洛文化传承弘扬品牌和“千年帝都、河洛之根、牡丹花城、丝路起点”四张城市名片。重点抓好老城历史文化街区改造、丝绸之路文化展示、隋唐城遗址总体开发、龙门文化旅游园区、白马寺佛教园区、关圣文化园等一批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加快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和重要旅游目的地。要抓住国家依托高新技术园区建立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的机遇,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加快产、学、研、军联合,积极谋划实施一批重大文化科技项目,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实现由“洛阳制造”向“洛阳创造”跨越。抓住国家支持中原经济区“建设黄河中下游生态安全保障区”、“构建伏牛山山地生态区”、“加强黄河湿地保护,建设沿堤防护林带,构建沿黄生态涵养带”等机遇,进一步加快林业生态市建设,大力实施荒山造林、村庄绿化、通道绿化、城郊绿化和湿地保护工程,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林和苗木花卉产业,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互促进、共同提高。诸如此类的政策机遇很多,我们要一一结合洛阳实际进行深入研究,争取让这些政策机遇发挥最大的效益。

   主持人:您认为,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洛阳应该如何充分发挥“副中心城市”的作用?

   李市长:洛阳要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发挥好省域副中心城市作用,必须立足定位,发挥优势,主动融入,率先发展。具体讲,就是要“发挥四大优势,加快四个融合”。一是发挥工业优势,实现与周边城市的产业融合。 “十二五”期间,我们将加快建设以“洛阳动力谷”为核心的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全国重要的新材料产业基地、全国重要的光电产业基地、全国重要的能源电力基地、中西部地区重要的石油化工基地,进一步带动周边城市配套产业及关联产业的快速发展,增强对周边城市的技术支撑和引领带动作用,形成区域经济合作与联动。二是发挥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复合优势,加快实现与周边城市的旅游融合。中原经济区规划中关于“华夏历史文明传承核心区”这一战略定位,非常符合河南实际,也正是洛阳的优势所在。我们将加强与郑州、开封等市在中原历史文化等人文旅游资源方面的合作开发,打造郑洛历史文化旅游产业带;加强与平顶山、南阳、三门峡、焦作等市在伏牛山、太行山自然风光休闲旅游资源方面的合作开发,打造中原经济区生态休闲度假旅游产业带。三是发挥科技优势,加快实现与周边城市的科研融合。 “十二五”期间,我们将围绕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50个重大科技专项,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积极推动洛阳大中型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周边城市优势企业的产学研结合,进一步提升区域整体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四是发挥中西部地区区域性交通枢纽优势,实现与周边城市的交通融合。要紧紧抓住《指导意见》 “提升洛阳等地区性交通枢纽”的机遇,加快城市环城路和快速路建设,完善中心城区骨干路网,增强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加快310国道改线以及洛阳至吉利、至伊川等快速通道建设,形成半小时交通圈;加快连霍高速洛阳至三门峡段改扩建、洛阳-洛宁-卢氏高速、洛阳-嵩县-栾川-西峡高速等项目建设,实现全市县县通高速,形成1小时交通圈;积极开展城际公交、城际轨道交通等项目前期工作,形成以洛阳为中心、辐射带动周边的区域交通网络,提高对中部地区运输的贡献能力,形成与郑州等周边城市联动发展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格局。

   主持人:请问李市长对今年的政府工作有哪些考虑呢?

   李市长:今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紧紧抓住并切实用好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重大机遇,增强忧患、化危为机,积极作为、持续求进,提振信心、求实求效,以“当好一个示范、打造两大品牌”为战略定位,以持续和提升“六加一”攻坚战为重中之重,确保我市经济、社会、生态建设主要指标和协调发展程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幸福指数的提升和对各级干部的满意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确保社会稳定大局。

   初步确定2012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1%左右,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5%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左右,外贸出口额增长25%以上,实际利用外资增长25%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增长10%左右,城镇居民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以下。

   实现上述目标,必须要把握好五个方面的着力点:一是必须把项目带动作为扩大需求的根本动力。当前我市经济发展的外向度较低,消费需求增长缓慢,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拉动。因此,必须把项目建设作为保增长的重要抓手,积极谋划和推进一批产业转型、基础设施、重大民生项目,在扩大投资中壮大经济实力、增强发展后劲。二是必须把企业转型升级作为保增长的有力抓手。我市企业初级产品多、产品链条短,去年以来电解铝、硅光伏等行业因市场疲软造成企业大幅亏损,充分说明了转型升级对于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因此,全市企业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加快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升核心竞争力。各级政府必须把帮助企业解困作为当前的重要任务,减轻企业负担,全力搞好服务,主动帮助企业纾压解困、度过难关。三是必须把扩大开放作为加快发展的主要途径。目前,如果仅仅依靠我们自身的产业基础实现滚动发展,就不可能在新一轮的竞争中抢占发展先机。必须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吸引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我市集聚,才能实现借力发展。四是必须把城镇化引领作为推动“三化”协调发展的关键举措。城镇化是“三化”协调发展的龙头。洛阳要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当示范、作标兵,就必须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深入开展城乡建设三年大提升行动,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实现以产促城、以城带乡、产城融合。五是必须把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解决好群众的住房难、看病难、上学难、就业难等问题,是各级政府的中心任务。必须坚持以民生为本,不断加大民生投入,加快民生工程建设,稳步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具体工作中,要重点抓好以下九个方面:

  一是加快工业结构调整,努力打造特色明显的新型工业化城市。坚持把项目特别是工业项目建设作为应对当前复杂局面、培育竞争优势的重要抓手,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产业集聚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节能降耗,推动产业总量扩大、结构优化、水平提升。全年计划实施千万元以上工业结构调整项目450个,完成投资750亿元以上。二是加强“三农”工作,努力打造现代化新型农村。认真落实各项惠农政策,继续做好结构调整、土地流转、休闲农业“三篇文章”,提高农业科技服务、产业化水平,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三是加快服务业发展,努力打造现代服务业高地。坚持把服务业发展作为扩大内需、产业转型、改善民生的综合性举措,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信息产业、金融产业、现代商贸业、社区服务业,进一步做大总量,提升水平。全年计划实施重大服务业项目125个,完成投资176亿元。四是深化改革开放,努力打造充满活力的开放城市。大力实施开放战略,建立举市开放机制,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深化企事业单位改革改制,破解发展瓶颈制约。创新投融资机制,进一步扩大融资规模。积极开展大招商活动,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提升对外贸易水平。大力支持全民创业,发展壮大民营经济。五是加快中心城市建设,努力打造生态良好的宜居城市。强化城市经营理念,进一步提升城市规划品位,完善城市功能,加快新区建设和城区改造,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大力实施碧水蓝天工程,努力建设“文化为魂、水系为韵、牡丹为媒、产城融合、组团发展、生态宜居”的山水洛阳。六是加强城乡互动对接,努力打造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坚持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围绕城乡统筹和市县联动,加快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县域城镇内涵式提升,大力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不断增强以城带乡、城乡融合发展的能力。加快建设区域综合交通网络,以高速公路、快速通道等为支撑,打通对外大通道,完善对内大循环,形成快捷畅通的综合交通体系。放宽城镇户籍限制,吸引更多的农村人口进入城镇。七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努力打造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坚持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文物保护与开发利用统筹兼顾,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相得益彰,加快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积极打造河洛文化传承弘扬品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和最佳旅游目的地。八是高度重视民生,努力打造人民满意的和谐城市。坚持把更多的公共资源用于扶助弱势群体和困难群众,解决好群众反映强烈的就业难、上学难、看病难、住房难等问题。今年全市各级财政新增财力将主要用于民生工程建设,全力办好省定、市定福民实事。积极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加快发展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全面创新社会管理。九是切实转变作风,努力打造发展环境最优的城市。市委、市政府已经确定2012年为“作风转变年”要加强机关作风建设,不断提升服务质量,以作风转变提效能、促发展,着力打造“全国一流、全省最优”的发展环境。

责任编辑:李俊波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当前页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