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回放
7月20日,由河南日报报业集团主办、三门峡市委宣传部协办、大河网承办的《互动中原——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大型网络系列访谈》活动来到三门峡市,中共三门峡市委书记杨树平接受了专访,并与现场300多位网友进行了互动交流。
重视基层 经济社会发展成绩显著
对于“十八谈”三门峡篇之所以用《抓好基层,夯实基础》作题目,杨树平说,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说到底要靠基层来落实。回顾三门峡近年的发展之路,工作中取得的成绩,都与重视基层密不可分。
杨树平说,省委卢展工书记在三门峡调研期间,提出了“着眼基层、依靠基层、着力基层、服务基层”的重要思想。这“四个基层”,是对“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重要思想的进一步深化,是对“三具两基一抓手”工作要求的进一步提升,是对“四个重在”实践要领的进一步拓展。“四个基层”是卢书记首先在三门峡提出来的,三门峡发展的大文章,一定要从基层做起,从基础做起,真正做到情况掌握在基层、问题解决在基层、矛盾化解在基层、感情融洽在基层、工作推动在基层。
近年来,三门峡市经济社会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的好态势。“十一五”末,全市生产总值、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增加值分别是“十五”末的2.6倍、3倍、4.4倍和3倍。以五大支柱产业为主导的特色工业体系已经初步形成,大通关、大交通、大商贸、大旅游建设初见成效。三门峡市先后入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城市”、“中国十佳新锐金融生态城市”,蝉联“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进入“全国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市”行列。
提出三大战略定位 建好河南“西大门”
“三门峡是河南的‘西大门’,综合比较优势和发展潜力,提出了三门峡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三大战略地位’。”杨树平介绍说,“三大战略定位”即把三门峡建成中原经济区重要支撑、区域合作示范城市和豫晋陕黄河金三角区域性中心城市。
杨树平说,提出把三门峡建成中原经济区重要支撑,就是要立足三门峡处于中原经济区“西大门”的地理区位,增强以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为主要内容的区域综合实力。三门峡有“十一五”时期经济高速增长、经济总量翻番、发展速度和人均GDP等主要指标全省领先的现实条件,有“十二五”时期总投资3000亿的项目谋划,有生产总值五年再翻番的发展潜力,还有洛(阳)三(门峡)济(源)经济板块联动发展的广阔前景,有信心实现这一目标。
提出把三门峡建成区域合作示范城市,是要通过强化跨省区域合作、提升开放开发平台、提高区域协作水平、成为省际周边等地区合作的示范城市。
目前,在金三角四市中,三门峡的经济总量与其它三市相近,但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外商直接投资等主要经济指标处于领先位置,支柱产业、交通建设、城镇化率等有一定的优势。提出把三门峡建成豫晋陕黄河金三角区域性中心城市,就是要通过五年左右的努力,增强经济实力、扩大城市规模、提升城市品位高,是使三门峡在金三角区域竞争中处于主动和领先地位。
资源型城市转型:调优一产 调强二产 调大三产
三门峡市是一座资源型城市,一直在探索转型发展的成功之路。杨树平说,目前,三门峡的黄金、铝矾土、煤炭保有储量分别仅剩168吨、3.25亿吨、10.58亿吨,可供开采年限分别不超过10年、25年和45年。调结构、促转型已经到了等不起的程度。市委、市政府提出了“调结构、促转型、增效益”的口号,想方设法“调优一产、调强二产、调大三产”。
所谓调优一产,就是在特色农业上下功夫,跳出传统农业的发展模式,走规模化、产业化和集团化的发展道路,以生态猪、生态牛、生态羊、生态鸡、生态蛋、生态高山茶等为特色产业,力争发展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60家,农业专业合作社320家以上。
调强二产,就是推进新型工业化,把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在基层,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在基层。一方面巩固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做大做强能源、铝工业、煤化工、有色金属综合利用及深加工、林果业生产加工等五大支柱产业。另一方面,加快发展新材料、生物产业、光伏及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把三门峡建成中原经济区新型工业化示范区。如速达纯电动轿车,计划到2012年,实现5万辆的产能;到2015年,达到整车10万辆、电动汽车关键零部件50万套的生产能力。届时,仅电动汽车一项将实现销售收入200多个亿,带动相关产业实现500—600个亿的工业产值。
在调大三产方面,将依托“三纵四横”大交通网络建设带来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大力实施大旅游、大商贸战略,把三门峡建设成豫晋陕黄河金三角地区的物流、贸易和金融中心。旅游业方面,打造三门峡大坝中流砥柱景区、函谷关景区、伏牛山生态旅游区,还有“雄、奇、险”的黄河丹峡等一大批精品景区。商贸服务业方面,引进了大中海商业文化广场项目,将吸引丹尼斯、欧凯龙、五星电器、大地院线等知名企业入驻,带动投资15亿元,提供就业岗位1万多个。(记者 李俊坡 郭俊华 银新玉 牧堃 杨红星)
责任编辑:安艳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