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访谈:省文物局局长谈“河南考古”工作

河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henan.gov.cn 时间:2008-04-16 08:30 来源:省政府门户网站

访谈现场

  在200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中,我省许昌灵井遗址等五个考古项目再次入选。一个省份入选项目占了获选总数的半壁江山,在该评选活动中前所未有。河南考古工作,再次成为全国瞩目的焦点。4月16日上午9时,省政府门户网站联合大河网焦点网谈特邀省文物局局长陈爱兰做客直播间,总结近年来我省考古工作取得的成绩,为广大网友介绍考古工作者如何去发现历史、了解历史、再现历史,揭开一个个历史谜团。敬请关注!

 主  题:总结回顾河南考古工作

 时  间:2008年4月16日(星期二)上午9时

 嘉  宾:省文物局局长 

   嘉宾资料:

省文物局局长 :陈爱兰

  分工:主持省文物局全面工作

  简历:1957年出生,汉族,河南省郾城县人,大学文化。1979年至1983年在郑州大学历史系学习。1983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3年7月参加工作。1989年任河南省文物局博物馆处副处长,1992年任河南省文化厅人事处副处长,1998年任河南省文物管理局副局长,2005年任河南省文化厅党组成员、河南省文物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 

  访谈文字实录

  主持人:在200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中,我省许昌灵井遗址等五个考古项目再次入选。一个省份入选项目占了获选总数的半壁江山,在该评选活动中前所未有。河南考古工作,再次成为全国瞩目的焦点。这里首先向陈局长表示祝贺!

  陈局长:谢谢主持人。各位网友上午好!很感谢广大网友对我省考古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主持人:4月8号,“2007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揭晓,河南成为今年参评各省中最大的“赢家”。我们想知道您获知这一消息时是怎样的心情呢?

  陈局长:当时首先感到的是高兴和欣慰,当然也有些意外。从1990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开始评选起,我省历年累计获此殊荣的考古发掘项目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中一直稳居首位,在这次评选活动中,河南一个省就有5个项目同时入选,这是前所未有的。我们知道,“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活动是国家文物局组织的,评委由中国文物考古界顶级专家(宿白、徐苹芳、张忠培、严文明、黄景略等)组成,评选的标准一是强调新,要有突破性;二是强调学术价值要重要。目前,全国每年进行的考古发掘有几百项,哪一项能够入选都是难得的殊荣,而我省入选项目占居二分之一,这充分说明了河南地下文物的重要价值,进一步巩固了河南作为全国文物考古大省的重要地位,同时也说明了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文物考古工作者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文化强省建设作出的辛勤努力得到了肯定。

  同时,我们也深感肩上的责任重大。全省文物部门和文物考古工作者将以更加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以加倍的拼搏精神,进一步做好文物发掘、研究、保护和利用工作,作出不辜负祖先、不辜负人民、不辜负子孙后代的新贡献。

  主持人:在这次“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活动中,我省五项入选,占半壁江山。我们经常会用“偶然中的必然”来形容这样的情况,所以,我们想请陈局长谈谈这种“偶然”和“必然”。

  陈局长:今年是“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开始评选以来,第一次一个省份入选项目占了获选总数的一半,在该评选活动中前所未有,这可以说是一种偶然。

  我们河南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文物资源博大厚重,曾经取得过渑池仰韶村遗址、登封王城岗遗址、安阳殷墟遗址、郑州商代遗址等一系列在中国考古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考古发现。在2000年我国权威考古机构联合评选的“二十世纪中国一百项重大考古发现”中,河南有安阳殷墟等17个项目入选,名列全国各省市第一。不是有这么一句话吗:“欲知天下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这里的洛阳是中原文明的代称,河南在中华文明史中的地位就自不待言了。

  在这里,我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一下今年五个项目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原因:

  第一,河南是享誉全国的文物大省,文物资源丰富,特点鲜明。一是数量众多。全省现已查明的各类有价值的不可移动文物达3万余处,其中世界文化遗产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9处(198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61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5000余处。全省文物系统收藏的各类文物藏品140余万件,其中已经鉴定的珍贵文物约25万件。在全国八大古都中,河南占四座(洛阳、开封、安阳、郑州)。全省拥有全国历史文化名城8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3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个,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镇)20个。

  二是分布广泛。河南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气候温和,土质肥沃,物产丰富,交通便利,自古就是人烟稠密、经济繁荣的地区,所以全省各地遍布中华先民生产、生活的遗迹和遗物,文物古迹俯拾即是,每个县(市)均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三是年代跨度长。据统计,在中国历史上先后有22个帝王建都或迁都于河南,历时长达2200多年。从原始社会到明清,中华民族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都可以在河南找到实物例证,河南堪称中国历史的缩影。

  四是门类齐全。我省的古遗址、古墓葬、古城址、古建筑、石窟石刻、青铜器、陶瓷器、玉器等各类文物应有尽有,而且具有较高的知名度。五是文物价值高。如仰韶遗址、裴李岗遗址、二里头遗址、郑州商城、安阳殷墟等多处古文化遗址均为中国考古学断代的标尺。

  河南的文物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代表,其反映的不仅仅是河南地区的历史发展,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华文明的演进历程。

  第二,省委、省政府领导高度重视文物工作,对河南境内的文物保护项目高度重视,省主要领导多次批示,对文物保护工作提出高标准。这次“十大考古新发现”揭晓后,省委徐光春书记立即作出重要批示:感谢省文物考古部门的辛勤劳动,为文化强省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要求做好宣传工作。分管省领导经常到文物保护单位、到考古发掘现场检查指导工作。南水北调工程文物保护工作刚刚开始的2005年,时任分管副省长的王菊梅同志就到荥阳薛村考古发掘工地调研指导。宣传部长、副省长孔玉芳同志多次深入到文物工作第一线,特别是去年12月,孔玉芳副省长冒着风雪严寒到荥阳关帝庙考古发掘工地检查指导,慰问考古人员。

  第三,全省文物考古工作者付出了辛勤努力,在考古工作中树立质量意识、课题意识、人才意识,从而确保了考古工作的质量。河南是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发端地,正是由于80多年前三门峡渑池县仰韶文化遗址和安阳殷墟的发现和发掘,才正式在中国人文科学中添加了考古学这一学科。长期以来,河南的考古发掘工作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是全国考古学界的“风向标”。

  特别是近两年来,我省的考古工作基本以配合经济建设为主,先后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西气东输和西气东输二线工程、高速公路,郑州至西安、石家庄至郑州、郑州至武汉铁路客运专线,兰州至郑州至长沙成品油管道,燕山水库、三门峡黄河风电场项目等43个大型基本建设项目进行文物影响评估、文物调查、文物勘探或考古发掘工作。完成了300个配合基本建设考古发掘项目的审核、报批和发掘工作。在这些配合基本建设的考古发掘项目中,稍有疏忽就会漏掉许多有价值的文物遗迹。而我省承担发掘的文物考古工作者们以高度的责任心和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凭着丰富的考古工作经验和精湛的发掘手段,取得了一系列的考古成果。

  主持人:荣获2007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的项目中,有4项是涉及到南水北调工程的,我们河南入选的就有3项和南水北调相关。结合这几年南水北调的重大考古发现,有媒体评价说南水北调是“考古富矿”,请您介绍一下详细的情况好吗?

  陈局长:没错,在此次的入选的十个项目中,共有4项考古发现来自南水北调工程的考古发掘,而且在入围项目中也涉及多个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考古项目。我们河南入选的5项有3项涉及南水北调,都属于抢救性考古发掘。

  参加评选工作的北京大学著名教授严文明先生高度称赞河南入选的5项考古新发现。他说,河南的入选项目一是数量多;二是时间跨度长,从距今约8—10万年以前到公元6世纪;三是配合经济建设的考古项目多。我省这次入选的五个项目中,许昌灵井旧石器遗址是我省文物考古部门为研究中国现代人类起源这一重大学术课题而进行的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其他4项都是在重点项目建设过程中进行的文物抢救保护项目。其中,新郑唐户遗址、荥阳关帝庙遗址、安阳固岸墓地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文物保护项目;洛阳偃师东汉帝陵与邙山陵墓群是配合郑州——西安铁路客运专线工程进行的考古发掘。

  南水北调工程纵贯河南南北。从空间上讲,沿太行山东麓通过黄淮平原,这一区域正是古代中原文明发祥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时间上讲,从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遗存到明清时代的古建筑、古民居应有尽有。整个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等于是中原古代文化的廊道,或者叫古代文明史的大剖面,所以,配合南水北调工程的考古工作必将在中国考古史上留下浓墨重彩。

  据国家文物局测算,我省的南水北调文物保护工作量占东、中线文物保护工作总量的三分之一以上,占中线五省文物保护工作总量的二分之一以上,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所经线路最长、涉及面积最大的省份,也文物保护任务最重的省份,共涉及文物点328处。截至目前,我省南水北调文物保护中共发掘古城址5处、古遗址25处、古墓群54处,其中发现古墓葬3600多座,出土各类文物3万余件,取得了多项重要考古发现。鹤壁市刘庄遗址入选“200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鹤壁刘庄遗址、荥阳关帝庙遗址、新郑唐户遗址同时获得国家文物局“2006年度国家田野考古质量”三等奖;荥阳关帝庙遗址入选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中国考古新发现;还有上面提到的荥阳关帝庙遗址、新郑唐户遗址、安阳固岸墓地入选“200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在南水北调文物保护工作中,我省文物部门和各考古发掘单位牢固树立大局意识、服务意识,高效率地开展工程建设前的考古发掘等文物保护工作,有力保证了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同时,牢固树立质量意识,严格按照国家考古发掘工作规程,建立完善考古质量监理制度,把保护工程涉及文物和解决重大学术问题相结合,不仅保护了大批文物,而且取得了一系列新的学术突破,为探究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进程提供了一批新材料。

  主持人:请您以这次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荥阳关帝庙遗址和邙山陵墓群为例,给大家通俗地解释一下,这些考古发掘的重要之处。

  陈局长:先来说一下荥阳关帝庙遗址。说到商代,可能很多网友首先想到的是对郑州商城和安阳殷墟,或者通过甲骨文这种古老的文字对商代有个大致的印象。通过郑州商城和安阳殷墟,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商代都城的一些情况,而荥阳关帝庙遗址却向我们比较全面地展示了当时一个聚落的生活场景。

  通过在荥阳关帝庙遗址的考古发掘,我们发现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聚落遗址。在遗址的中心位置发现了大片的房基,这是当时人们的中心居住区,居住区旁边是制陶作坊,而且可以推断出当时的手工业是有明显分工的,这些生产生活的情况构成了现实生活物质层面的内容。紧邻的是祭祀场所,反应的是当时人们精神层面的内容。在商代的时候,“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是祭祀,戎指战争。商代人最敬鬼神,遗址内发现的祭祀残迹反映的祭祀方式正好与甲骨文的相关记载相吻合。

  在该遗址内还发现了大片的墓葬区域,这是我们的先民往生世界的反应。这片墓葬区域分布集中,排列规律,先民在现实中的地位和往生世界的地位呈一一对应关系,所以我们推断这块墓地是经过精心规划的。

  荥阳关帝庙遗址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当时中下层民众鲜活生活的样本,是商代社会生活的缩影。

  关于偃师东汉帝陵与洛阳邙山墓群。邙山陵墓群位于洛阳市北部、东部的邙山,东西长50公里、南北最宽20公里,占地面积约750余平方公里,地跨偃师、孟津等7个县(区),遗存有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四朝皇陵以及多种类型的古墓葬数十万之多,为全国最大的陵墓群遗址,是中国帝陵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洛阳市文物二队历时4年,行程5万余公里,利用传统的钻探方法和新型卫星遥感技术,取得阶段性的突破成果。

  首先是摸清了邙山陵墓群的“家底”。调查发现带封土的大型古墓冢共计970余座,这些封土墓大多数属于东汉和北魏时期墓葬,属于其他时期的数量相对较少。目前,能够见到封土的墓冢只有339座,另外600多座墓冢上的封土已经夷平。而且现存墓冢的毁坏程度也相当严重,多数封土几乎都无法显示其完整的形制。

  其次是将各代帝陵的区域和范围初步查清。尤为重要的是通过重点调查钻探,北魏和东汉时期帝陵封土的形制、规模和陵园遗址布局、结构已经基本明朗。北魏孝文帝长陵是邙山唯一有确切的出土文字材料的陵墓。大汉冢的封土规模,符合文献关于东汉帝陵的记载,应该属于东汉帝陵墓冢。这两处帝陵陵园遗址的发现,分别确定了北魏和东汉陵园遗址的标尺,为比对、探索其他未知帝陵提供了基础条件。

  我们知道,西汉帝陵的研究已经比较透彻,但是洛阳作为东汉的首都,帝陵分布状况一直不是很清楚。洛阳市文物二队以配合郑州——西安客运专线的考古工作为契机,对位于偃师市的洛南东汉陵区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重要收获。东汉王朝建造了12座帝陵,其中11座分布在洛阳附近。文献记载,汉魏洛阳故城的西北邙山地区有5座陵,故城的东南洛南地区有明帝显节陵、章帝敬陵等6座陵。除了帝陵之外,陵区内还埋葬着众多的后妃和王公贵族的陪葬墓。目前,通过调查初步确定了洛南陵区的范围、布局和墓冢的数量。邙山地区与洛南陵区的考古新发现结合在一起,东汉帝陵的基本情况逐渐明晰,为探索东汉帝陵的地望、研究东汉时期的陵寝制度创造了条件。

  主持人:网友提问。为什么要做考古发掘呢?让它们埋在地下不好吗?

  陈局长:诚然,通常情况下,对文物最好的保护是保持原状。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中华文明是一个完整发展的链条,我们处在最新的一个环节上,所以,除了保护,承担继承和发扬的使命,也是进行考古发掘的文物保护的意义所在。

  事实上,国家对文物保护的法律法规政策是十分明确的。只有当自然原因或者人类的行为(如水土流失导致古墓葬暴露出来,或者发现盗墓,或者进行生产、建设活动)危及到地下文物的时候,才主张进行考古发掘。且依照《文物保护法》的规定,坚持任何建设项目开始前必须考古先行。国家文物局对主动发掘的审批一向是十分严格的,有效控制考古规模,为文物保护工作留下了较为充足的余地。我们必须特别清醒的认识到一个问题,那就是现有认识水平和科技手段还不足以解决文物保护中遇到的所有问题(可举例说明)。

  在当前经济建设发展大局下,我们进行的大量考古发掘都被称为“配合性考古发掘”或者“抢救性考古发掘”。对这类发掘项目,国家要求以“两利”原则,妥善处理文物保护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就是既要有利于文物保护,又要有利于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例如南水北调总干渠工程是一种大开挖式的施工方式,如果我们不在沿线将要动土的地方进行考古发掘,这些地段的文物就必然会遭到毁灭性的破坏。还有平时我们在城市建设中修建多层或高层建筑,地基一般都会挖很深,如果不对其建设区域进行考古发掘,这些区域的地下文物同样会遭到灭顶之灾。这一类的考古发掘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对工程安全的一种保证,地下埋藏的古墓葬如果不进行清理,会造成地基不牢,出现路面下陷、建筑倾斜等险情,给工程造成很大的隐患。

  国家文物局在批准主动性发掘项目时是非常谨慎的,能够批准的主动性发掘项目数量也非常有限。主动性发掘项目的实施,往往都是为了解决一些特别重大的学术课题而进行的,前几年主要是围绕着国家“九五”重大科研攻关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开展的。在“夏商周断代工程”中,我省文物考古单位承担了“早期夏文化研究”专题和“商前期年代学研究”课题,另外在总共九大课题中,大部分(特别是与夏、商年代学研究有关的课题)都与河南有密切的关系。通过对登封王城岗遗址、偃师二里头遗址、偃师商城遗址、郑州商城遗址、安阳洹北商城遗址等的发掘研究,推定出这些遗址的年代和性质,为断代工程做出重要贡献。为此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共同获得由科技部等四部委颁发的“九五重大科技攻关优秀成果奖”。这次入选的灵井旧石器时代遗址的考古发掘,也是为了解决中国现代人的起源这一重大学术问题而进行的。

  主持人:网友提问。一直以来大家都觉得考古工作很神圣也很神秘,大家的好奇心也都很强,请问陈局长,咱们文物局是否考虑过适当的时候让咱们寻常百姓也走近实地参观一下考古工地?

  陈局长:全国文化遗产日(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今年是6月14日)马上就到了,在这里我先提前给大家透漏一下,为了感谢一直以来大家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支持和帮助,我们会有这方面的考虑。请大家注意关注媒体报道,没准您的“走近考古发掘工地”的愿望可能会成真呢!

  考古发掘工作是极为艰苦的,在辉煌成绩的背后,是考古工作者付出的艰辛。由于考古项目一般都在广大的原野,甚至是荒山野岭,我们的文物工作者在考古工地一待就是几个月甚至几年。漫天野地里无遮无拦,夏天阳光暴晒,冬天寒风刺骨。生活和工作条件艰苦,长期不能和家人团聚。可以说,为了保护祖国的文化遗产,他们付出了很多牺牲。借此机会,也向奋战在全省考古工作一线的文物工作者道一声辛苦了!感谢大家!

  主持人:由于时间关系,今天的访谈到此结束。感谢陈局长百忙之中接受我们的采访!  

  陈局长:也感谢各位网友关注这次访谈。谢谢!

责任编辑:梅章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当前页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