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从空间结构看,能否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关键和难点不在东部和中部,而在西部。西部发展问题之所以成为难题,在于西部多数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难以支撑不断增长的人口过上人均3000美元的小康生活。对一些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来讲,实现第一个翻番、达到人均1000美元,生态环境已经不堪重负;如果按原有增长模式实现第二个翻番,达到人均3000美元,则势必大大超出其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因此,谋划区域协调发展,要跳出行政区的界限,用更广阔的视野来考虑包括人口在内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流动和优化配置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树立新观念、明确新思路、采取新举措。
树立新观念,就是要正确把握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城乡和区域差距不是简单的经济总量差距,而是收入水平、公共服务、生活水平的差距。因此,促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要从全体人民享有小康社会幸福生活出发,从城乡和不同区域人民都获得大体均等的就业、住房和接受教育的机会,都享有大体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和生活环境,都享有大体相当的生活水平出发。
明确新思路,就是要跳出从行政区出发,跳出就“三农”问题论“三农”的狭隘眼界,跳出追求缩小经济总量差距的思维定式,充分考虑发展农业和各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通过发展经济、人口转移、财政转移支付三个途径,逐步缩小人均收入、公共服务和生活水平的差距,实现经济布局、人口分布、资源环境三位一体的空间均衡。
采取新举措,就是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重构新型城乡关系;就是要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布局基础上,构建主体功能区为基础的区域开发格局。
责任编辑:杨惠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