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七年一月二十六日在河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省长 李成玉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2006年工作回顾
2006年是全面实施“十一五”规划、加快实现中原崛起的重要一年。一年来,省人民政府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积极构建和谐社会,抓住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重大机遇,团结带领全省人民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圆满完成了省十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都取得了新成绩,实现了“十一五”发展的良好开局。
——经济规模和效益再上新台阶。初步核算,全省生产总值达到12464.09亿元,比上年增长14.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78.4亿元,增长26.2%,支出1441.1亿元,增长29.2%;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11492.55亿元,增长14.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145.31亿元,增长75%;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削减3.8%、2.2%。
——三次产业全面发展。一、二、三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2049.42亿元、6762.4亿元和3652.27亿元,增长7.3%、17.7%和12%。全部工业增加值6070.93亿元,增长18.7%;粮食总产1011亿斤,增长10.3%。
——投资、消费和出口较快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907.74亿元,增长3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80.47亿元,增长15.5%;进出口总额104.8亿美元,增长22.4%,其中出口67亿美元,增长31.5%。
——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81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261元,分别实际增长11.9%和12.1%;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3%。城镇新增就业139.36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5.32‰。
一年来,政府各项主要工作都取得了明显进展:
(一)经济转型迈出新步伐
适应经济发展新阶段的要求,选准突破口,加快增长方式转变。工业结构不断优化。加强分类指导,着力推动优势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重点支持百户重点企业和50户高成长性企业。强力推进铝的精深加工,全国铝工业基地的地位进一步巩固。积极推动一批煤化工重点项目实施,在国家产业布局中占据重要位置。培育壮大食品骨干企业,产业竞争优势全面提升。电子信息材料、生物化工、光电等产业加快发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3711.3亿元,增长38.2%。主营业务收入超100亿元的企业13家,其中超200亿元的6家。服务业和建筑业发展提速。以旅游、金融、电信、交通运输等领域为重点,推动服务业全面发展。郑汴洛“三点一线”和南太行旅游持续升温,伏牛山生态旅游整体开发全面启动。全省接待海内外游客1.3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039.4亿元,均增长30%。建筑业和房地产业发展加快,建筑业总产值1496亿元,增长40.3%;房地产开发投资581.95亿元,增长49.8%。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大力支持企业研发中心建设,新增国家级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1家。实施“特高压输变电装备关键技术”等重大科技专项,支持洛阳中硅、中信重机、华兰生物等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资源节约利用成效显著。继续开展煤炭、铝土矿资源整合,资源集中度和利用效率明显提高。加强重点行业节能降耗工作,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明显下降。继续开展空心村、砖瓦窑厂、工矿废弃地整治,大力推广新型墙体材料。拆除黏土砖瓦窑厂3109个。整治土地48.8万亩,新增耕地28.2万亩。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关停小火电机组60.5万千瓦、普通立窑水泥1200万吨、小耐火材料厂400个。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得到加强。对6个重点流域和5个重污染群区以及高速公路沿线、风景旅游区周边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共关闭取缔企业1135家,限期或停产治理2235家。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速生丰产林基地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完成造林278.8万亩,治
理水土流失面积800平方公里。
(二)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
认真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区别对待、有保有压,加强薄弱环节建设,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部分行业盲目投资得到遏制。认真清理新开工项目,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和产能过剩行业的项目建设,铝冶炼、炼铁、炼钢等行业投资大幅下降。全省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843.8亿元,增长39.9%,增幅同比回落5个百分点。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安阳段开工建设,陆浑、白沙、白龟山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竣工,燕山水库提前一年截流,黄河标准化堤防一期工程全面完成。安林、信南、商周等高速公路项目建成通车,新增高速公路761公里。郑西铁路客运专线工程进展顺利,郑州黄河公铁两用大桥、郑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郑州火车站西出口改造等项目开工建设,新郑机场航站楼扩建项目建成运行。首阳山电厂三期、三门峡电厂二期等一批大型机组投产发电,新增电力装机630.5万千瓦;一批输变电工程投入运营,河南电网500千伏主网架基本形成。平煤庇山、鹤煤寺湾等一批煤矿建成投产。建成了64个污水处理厂。
省艺术中心建设加快,省广播电视发射塔、广电数字化产业基地、出版产业基地开工建设。
(三)“三农”工作显著加强
狠抓各项支农惠农政策落实,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粮食生产实现大丰收,农民收入实现近十年来首次两位数增长。财政支农力度不断加大。全省财政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支出超过330亿元,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7项补贴全部兑现,共补贴资金31.4亿元,比上年增加15.1亿元。以保护价收购小麦362.5亿斤,占全国收购总量的44.3%。农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加快优质粮食和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建设。优质专用小麦种植面积占小麦种植面积的61.4%,规模化养殖小区发展到3815个,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2512家,粮食、肉类、奶业加工能力分别达到3370万吨、490万吨和166.2万吨。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继续改善。又解决了1597个村154.7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新增农村沼气用户53万户,新增高标准基本农田187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59.8万亩。新建改建农村公路3.1万公里,又有5.1万农户实现“户户通电”、1131个20户以上自然村通广播电视。全省行政村实现“村村通电话”。落实“两免一补”资金14.6亿元,春秋两季共资助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困难学生1281.2万人次。筹措资金维修改造农村中小学校舍193.7万平方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县由25个扩大到65个,覆盖农村人口一半以上。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全面推行。
(四)城乡发展趋于协调
中原城市群建设和县域经济发展加快。全省城镇化率达到32.5%,提高1.8个百分点。中心城市加快发展。中原城市群核心区建设加速推进。连接郑州、开封两市的郑开大道建成通车,两侧功能区规划编制完成,产业布局逐步展开,公交、电信等公共服务初步实现对接,郑汴一体化迈出实质性步伐。郑州、洛阳等城市新区建设初具规模,综合功能不断完善。豫北、豫西、豫西南和黄淮地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不断提高。城市面貌明显改观,全省已有5个国家卫生城市、8个国家园林城市、20个国家优秀旅游城市。鹤壁等市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进展顺利。县域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省对县落实一般转移支付和奖补资金125.9亿元,比上年增加43.8亿元。拿出3亿元资金表彰奖励30个先进县市。对20个经济强县和13个困难县,采取不同政策给予激励和扶持;对24个产粮大县和40个畜牧重点县,集中资金打造粮食生产核心区和畜牧强县。全省一般预算收入超亿元的县市增加到81个,其中超6亿元的12个;县均财政支出超过6亿元,比上年增加1.2亿元。继巩义之后,新郑又进入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行列。
(五)改革开放不断深入
大力推动重点领域的改革,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国有企业改革继续深化。大力引进战略投资者,又有536户国有企业基本完成改制,97.7%的国有工业企业实现股权多元化,国有大中型企业基本完成主辅分离。卷烟企业成功实现“三合一”重组,烟草行业实现税利131.8亿元。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实现新突破,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和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均超过50%。农村综合改革深入推进。巩固乡镇机构改革成果,清理涉及乡镇的一票否决和检查评比达标项目;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不断完善,提高了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标准,建立了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公共财政支撑农村义务教育的框架初步形成;全面推行“乡财县管”,县乡财政体制进一步理顺。农村信用社改革扎实推进,实现利润27.3亿元,增长85.3%。分配制度改革有序展开。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顺利实施,公务员登记、工资套改工作基本完成。
全面清理规范行政单位津贴补贴。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如期调整。资本市场稳步发展。股权分置改革基本完成。平煤天安、新野纺织、灵宝黄金等8家企业成功上市。郑州商品交易所新推出白糖、PTA期货交易品种。债券、信托融资大幅增长。其他领域的改革全面推进。干线公路建管、农村公路养护体制改革开始实施。省属开发类、公益及农业类科研机构改革全面完成。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政府投资项目推行代建制试点。文化体制、财政税收、粮食流通、供销系统、成品油价格等改革取得新进展。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成功举办了黄帝故里拜祖大典、首届中部旅游交易会、第四届投资贸易洽谈会等大型商贸文化活动。实际利用外资18.5亿美元,增长50.1%;引进省外资金超过1000亿元。
(六)和谐社会建设稳步推进
切实解决民生问题,向人民群众承诺的“十件实事”全部落实。就业再就业工作得到加强。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超出预期目标,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2.9万人,其中“4050”人员18.1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增加到1746万人,劳务收入955亿元。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企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参保人数分别达到761.7万人、704.8万人和682.8万人。实现了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市级统筹。提高城市低保补差水平,135.3万城市低保对象按标施保。初步建立了农村低保制度,200万人享受农村低保。加强农村敬老院建设,五保集中供养率由9.8%提高到21%。全面实施城乡医疗救助,128.9万人次受到救助。完成了819个贫困村整村推进扶贫任务,又有68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和解决温饱。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全省普通高校在校生97.41万人,新增12.2万人。安阳殷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伏牛山和王屋山-黛眉山晋级为世界地质公园。改造完成806所乡镇卫生院和一批贫困县医院、妇幼保健院、中医院。推出了《禅宗·少林》音乐大典等一批重点文化剧目。成功举办了省第十届运动会和第二届世界传统武术节。民主法制和社会稳定工作扎实推进。坚持依法行政,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支持政协参政议政,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政府法制工作不断加强,“五五”普法规划全面实施。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好转,各类伤亡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下降20.4%和13.2%。平安河南建设扎实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不断完善,信访秩序进一步好转,社会大局保持稳定。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深入。国防教育和国防观念进一步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取得新进展,省国防动员三年规划得到较好落实。双拥共建活动扎实开展,军政军民团结不断加强。大力推进勤政廉政建设,认真开展商业贿赂专项治理,反腐倡廉工作取得新成效。
各位代表!
过去的一年,是实现中原崛起进程中不平凡的一年。我省在发展起点升高、约束因素增多、区域竞争加剧的情况下,主要发展指标超出预期,经济社会发展又上了一个新台阶,一个加快发展、富有生机、充满自信的新河南正展现在世人面前。与2002年相比,全省生产总值由6035亿元增加到12464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297亿元增加到678亿元,一般预算支出由629亿元增加到1441亿元,均增长1倍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由184亿元增加到1145亿元,增长5倍以上;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由1231公里增加到3439公里,由全国第8位跃居第1位;发电装机容量由1834万千瓦增加到3511万千瓦,增长近1倍;粮食产量在多年800亿斤的基础上跨越1000亿斤大关;城镇化率由25.8%提高到32.5%。
各位代表!
应该说,这一轮的快速发展,是在党的十六大精神指引下取得的,是令人振奋、令人鼓舞的。这也充分表明,我们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走出了一条符合河南实际的发展路子。我们的主要体会:一是坚持正确的发展思路和目标不动摇。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准确把握省情,坚定不移地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农业现代化,放眼全国大局,不断拉高标杆,不仅巩固和加强了农业大省地位,而且实现了向新兴工业大省的跨越,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在中部崛起中保持了领先态势。二是坚持在发展中顺应调控、在调控中谋求发展。积极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抓住机遇,不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建成和开工了一大批事关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经济发展避免了过去调整中出现的波动和滑坡,保持了年均13.2%的增长速度,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个多百分点,在新一轮发展中抢占了先机、赢得了主动。三是坚持突出重点、全面推进。通过强力推进国有企业、农村税费、乡镇机构等重大改革,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不断增强发展活力;通过强化自主创新、推动矿产资源整合、加强环境综合整治等措施,着力推动经济转型;通过加快中原城市群和县域经济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试点等措施,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通过加强农村道路、安全饮水、农村中小学校舍、乡镇卫生院等改造和建设,切实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不少工作超前谋划、率先突破,走在了全国前列。四是坚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明确目标、强化责任,积极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不图虚名、不事张扬、崇尚实干、注重实效,兢兢业业干好每一天,踏踏实实做好每件事,确保每项工作都能落到实处。
各位代表!
这些成就的取得,是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人大、政协积极支持的结果,是全省人民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工作在全省各条战线的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公安民警以及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关心、支持我省现代化建设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各位代表!
当前,我省的发展虽然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战略起点之上,但人口多、底子薄、人均水平低的基本省情尚未根本改变,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突出矛盾和问题。经济结构不够合理,经济增长方式仍然比较粗放,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脆弱,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任务很重;一些领域改革滞后,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还面临不少体制机制障碍;农业基础依然薄弱,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促进统筹协调发展还有大量工作要做;上学就医、劳动就业、社会治安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和谐社会建设任重道远;一些地方和部门领导干部作风浮漂,还存在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等现象。对此,我们一定高度重视并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二、2007年工作总体要求
2007年是我省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加快实现中原崛起的关键一年。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及省八次党代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加快和谐社会建设,围绕建设经济强省、文化强省目标,进一步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农业现代化,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着力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着力促进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0%;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外贸出口增长15%,实际利用外资增长20%;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4.5%左右;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减少3.5%和3.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5%;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在3%以内;城镇新增就业1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以内。
今年政府工作要围绕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着力处理好五个方面的重要关系:一是正确处理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既要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继续领跑中部崛起,又要强化科学发展意识,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更大规模、更高水平发展。二是正确处理国家宏观调控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既要树立全局意识,把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落到实处,又要抓住调控带来的机遇,乘势而上,奋发有为,努力在顺应调控中谋求新的发展。三是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统筹协调发展的关系。既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重点领域、重点地区加快发展,又要统筹城乡、区域和社会事业发展,加快推进和谐中原、文化强省建设,推动公共资源配置向群众直接受益的方面倾斜,努力使人民群众享受更多的改革发展成果。四是正确处理经济增长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既要坚定不移地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农业现代化,全面提高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又要切实把自主创新、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兼顾当前与长远,加快推动经济转型,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五是正确处理改革与发展、稳定的关系。既要坚持市场经济取向的改革,增强改革的主动性和针对性,实现改革在更深层次、更广领域的新突破,又要不断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努力以改革促发展、以发展保稳定。
三、加快推进经济强省建设
强力推进经济转型,切实转变增长方式,加快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
(一)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以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促进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农村更加和谐。巩固、完善和加强支农惠农政策。继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稳定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规模,扩大良种补贴范围和品种,扩大农机具购置补贴规模、机型和范围,加大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力度,继续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测土配方施肥等补贴政策。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量主要用于农村,加大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村的比重。继续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保持粮食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基本稳定。大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强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加快以优质小麦为重点的优质粮食生产加工基地建设,建成安阳、驻马店和周口国家优质小麦基地,开工建设商丘国家优质小麦基地,抓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继续支持24个产粮大县发展,完成200万亩中低产田改造,打造粮食生产核心区。加强优质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建设,集中支持40个畜牧业重点县和优势区域发展。加快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县级动物防疫网络建设。大力发展高效经济作物和特色农业,推进水产养殖规模化、产业化。积极发展以速生丰产林为主的工业原料林,推进林纸一体化。加强农业科技和农业标准化工作,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进村入户。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继续推进农村道路、饮水、沼气、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全省所有行政村实现通水泥路或柏油路,再解决200万人以上农村安全饮水问题,新增有效灌溉面积80万亩,新增农村沼气用户50万户、通电13.8万户、通宽带行政村1.3万个,3600个20户以上自然村通广播电视。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完成技能性培训150万人。搞好新农村建设规划和试点。加大扶贫开发力度,确保70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和解决温饱。
(二)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升产业竞争力。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促进产学研结合。加强企业研发中心建设,支持一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支持关键领域、重点产业和主导产品的技术创新,实施铝板带热连轧装备、精密铜管关键技术装备等重大科技专项,加快推进特种纤维、新型数控机床、生物质化工等一批重大自主创新项目,支持建设精品钢、风力发电成套设备、钛材料、纤维乙醇等重大产业自主创新研发平台,培育新兴战略产业。加快工业结构调整升级。进一步优化工业布局,鼓励工业集约化、园区化和基地化发展,培育壮大特色产业集群。大力推进优势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改造,支持高档公路客车、玉米综合深加工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着力打造煤化工基地,积极推进煤制油、煤制烯烃、化工醇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大力发展光电、硅材料、超硬材料、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实行动态管理,推进规划项目实施,加快百户重点企业和50户高成长性企业发展。落实好国家比照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政策,加快郑州、洛阳、开封、平顶山、焦作等老工业基地改造。大力发展服务业和建筑业。全面提升郑汴洛“三点一线”精品旅游档次,精心打造少林寺-龙门石窟国际化旅游品牌,加快南太行、大别山等地旅游业发展,推进伏牛山生态旅游区整体开发,积极培育旅游企业集团和文化旅游品牌。依托郑州、洛阳等中心城市,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和会展业。积极发展信息服务、商务中介、金融保险等新兴服务业。培育壮大骨干建筑企业,大力发展施工总承包和建筑劳务分包。支持房地产业加快发展,加快建设廉租住房。同时,完善消费政策,拓宽消费领域,改善消费环境,以消费结构升级带动产业结构调整。
(三)进一步加快城镇化进程
坚持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加快中原城市群建设和县域经济发展,力争全省城镇化率提高1.6个百分点。推动中原城市群和中心城市快速发展。加快郑州现代物流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提升郑州全国区域中心城市地位。抓好郑州高速公路客运枢纽站、铁路客运专线枢纽站、国家干线公路物流港等重大工程建设。加快郑州国际航空保税物流中心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郑汴一体化,加大两市公共服务领域的融合步伐;严格按照规划和产业政策,逐步展开郑开大道两侧现代物流、房地产、先进制造业等产业布局。推进洛阳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突出抓好装备制造、有色金属精深加工、石化及后加工、高档浮法玻璃和耐火材料等产业发展。加快城市新区道路、水电、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尽快完善商业、金融、医疗等配套服务功能,提高人口集聚度。积极支持豫北、豫西、豫西南和黄淮地区城市,立足现有基础,发挥比较优势,培育支柱产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进一步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抓好政策落实,加强分类指导,大力支持经济强县率先发展,向全国百强县迈进。积极扶持困难县加快发展,缩小与先进县市差距。对纳入国家比照西部大开发政策支持的54个县市,制定相应措施促其加快发展。鼓励城乡一体化试点市创新体制机制,构建新型城乡关系。
(四)加快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发展
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抓好一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项目建设。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争取开工建设南水北调中线新乡段、焦作矿区段总干渠工程,积极推进受水城市配套工程前期工作。加快治淮骨干工程、黄河北岸标准化堤防二期工程建设,基本完成燕山水库主体工程和涡河近期治理工程,加快建设沙颍河、小洪河近期治理工程,推进一批灌区节水改造、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工程建设,做好河口村水库等项目前期工作。加强综合能源基地建设。稳步有序推进大容量火电机组和重点热电联产项目建设,建成新乡宝山电厂、鹤壁电厂三期等电源项目,新增发电装机500万千瓦以上。大力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抓好秸秆发电示范工程,积极推进核电项目前期工作。加快鄂豫第四回等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建设,提高电力输出能力。加快煤炭矿区基础勘查和井田勘探,加强煤层气、地热能、油页岩等新型洁净能源的开发利用,积极推进大中型矿井建设和煤矿安全技术改造,新增煤炭生产能力285万吨。加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完善高速公路路网,确保大广高速周口至信阳段、沪陕高速南阳至西坪段等19个项目、816公里建成通车。继续抓好干线公路、农村公路和内河航运建设。加快郑西铁路客运专线建设,争取开工建设郑石、郑武铁路客运专线,搞好郑州黄河公铁两用大桥、郑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郑州火车站西出口改造等项目建设。建成登封铁路二期工程。完成新郑机场改扩建工程。加快推进郑州城市轻轨和郑汴城际轨道交通前期工作。
(五)加快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作为推进经济转型的重要抓手,强化目标责任,确保完成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任务。强力推进节能降耗。着力抓好冶金、煤炭、电力、化工、建材等高耗能行业和300家重点耗能企业的节能降耗。综合运用产业政策、环境容量、差别电价等措施,加快淘汰落后工艺、设备和生产能力。全面淘汰立窑水泥生产线,支持日产5000吨以上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建设。关停小火电机组100万千瓦,完成660万千瓦现役燃煤机组的脱硫设施改造。加快先进节能技术、节能产品的研发和推广应用。积极推进建筑、交通、商业等领域的节能降耗。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抓好试点城市和试点企业工作。加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严格执行新的土地有偿使用费标准,严格实行土地出让“招拍挂”制度。以工业集聚区为重点,大力推广使用多层标准厂房,提高单位土地面积投资强度。继续推进土地综合整治,盘活存量建设用地5万亩,关闭黏土砖瓦窑厂515个。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加快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确保所有县市建成污水处理厂,并通过加强污水处理费征收和财政适当补贴保证其正常运行。采取综合措施保护和改善133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集中力量对卫河、惠济河、贾鲁河3个流域开展水污染综合整治,对化工、医药、电力3个重污染行业进行重点治理。继续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和长江、淮河防护林、太行山绿化以及中原城市群生态建设工程,积极推进林业生态县、城市防护林和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生态工程建设,完成造林310万亩。
四、加快推进文化强省建设
发挥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加快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
(一)大力发展文化事业
加大对公益性文化事业投入,加强重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建成省艺术中心、省射击运动中心综合射击馆,加快省广播电视发射塔和中国文字博物馆建设,开工建设省体育中心游泳跳水馆。实施文化精品工程,繁荣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和哲学社会科学。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县级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文化站和新农村书屋建设,继续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和农村电影放映等工程。做好世界文化遗产、重点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抓好嵩山古建筑群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高竞技体育水平,积极备战2008年北京奥运会。
(二)加快发展文化产业
振兴传统文化产业,大力发展新兴文化产业,放开发展社会文化产业。着力壮大出版影视、广告会展、文化创意和动漫制作等产业,重点支持报业、出版、影视等一批大型文化产业集团,建设一批文化产业基地和特色文化产业园区,培育一批知名文化品牌,发展壮大文化市场。推动文化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相结合,加快有线电视网络整合和数字化改造,全面推进中原城市群城市有线电视由模拟向数字整体转换,积极发展移动电视、手机传媒等新媒体。加强文化产业项目库建设,搞好文化项目推介和招商工作。扩大与国外及港澳台地区的文化交流合作,大力培育外向型文化企业。强化文化市场监管,深入开展“扫黄打非”斗争,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加大力度、加快进度,抓好文化体制改革方案和配套政策的落实。深化文化事业单位内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积极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省直单位今年完成转企改制任务。加快文化行政管理部门职能转变,完善政府对重点艺术院团等少数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扶持方式,推进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鼓励和引导非公有资本进入文艺表演、文化旅游、书报音像制品分销等文化产业领域,积极扶持民间职业演出团体和农村业余剧团,促进民营文化企业健康发展。
(四)加强和谐文化建设
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在全社会树立知荣辱、讲正气、树新风、促和谐的新风尚。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深入开展“道德规范进万家、诚实守信万人行”活动。以青少年生理、心理、伦理教育为载体,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继续开展文明城市、文明景区“双创”活动,广泛开展文明行业、文明单位和文明村户创建活动。深入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和科教、文体、法律、卫生进社区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推进诚信河南建设,在全社会营造诚信为本、守信光荣的良好风气。
五、加快推进和谐中原建设
坚持以人为本,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积极构建和谐中原。
(一)认真做好扩大就业和收入分配工作
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小企业和服务业,确保实现城镇新增就业目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3万人以上。完善就业扶持政策,落实好税费减免、小额信贷等优惠措施,积极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重点帮助“4050”人员等困难群体就业,基本解决“零就业”家庭就业问题。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广泛开展职业培训、职业介绍和就业指导。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和退伍转业军人就业问题。搞好城乡统筹就业试点。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不断缩小收入差距。通过强化农民增收减负政策、完善工资正常增长机制、落实最低工资制度等措施,促进低收入者稳定增收。加强税收征管,有效调节过高收入。
(二)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积极扩大城镇社会保险覆盖面,尽快使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等社会保险覆盖到各类企业。逐步提高统筹层次,积极推进企业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做实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积极开展失业保险市级统筹试点。加强社保基金管理,确保基金安全。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医疗救助制度。农村低保最低补差标准提高到30元,覆盖250万人左右。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率达到30%。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积极推行适合农民工特点的工伤、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险制度。发挥商业保险在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大力发展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为重点的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
(三)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坚持实施科教兴豫和人才强省战略。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巩固和提高义务教育,扩大高中阶段教育规模,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鼓励引导民办教育发展,着力解决群众上学难上学贵的问题。加大教育投入。坚持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和边远地区倾斜,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强化公共财政职能,确保教育经费依法增长。加强重点高校和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建设,支持郑州大学“211”工程建设和河南大学立项申报工作。支持一批县级职业教育中心和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建设。增强农村义务教育保障能力。提高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继续对困难家庭学生免费提供课本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筹措资金,区别情况,下决心为农村中小学更新配置课桌凳。全面完成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立健全贫困家庭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完善以助学贷款、助学金、奖学金为主的高校和中等职业教育贫困生资助政策。认真组织好国家助学贷款发放工作。保障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规范学校收费行为,实行学校招生、收费、经费使用公开、公示制度,坚决治理教育乱收费。
(四)加快发展医疗卫生事业
建立健全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为群众提供安全、优质、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着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加强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县级医院基本医疗设备配置,再改造一批贫困县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和县乡计划生育服务站。加快省人民医院门诊楼等项目建设。基本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积极落实配套资金和鼓励政策,试点范围扩大到135个县市区,覆盖农村人口90%以上。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建立健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全部市辖区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初步建立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启动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试点。加强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管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开。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创办医疗卫生机构。规范医疗器械和药品招标采购,坚决治理医疗乱收费,降低药品价格和医疗收费。加强医德医风建设,规范医疗服务行为。
(五)切实做好社会稳定等工作
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抓好重点领域和行业的专项整治,积极推进农村安全和城市社区安全工作,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切实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扎实推进平安创建活动,建立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深入开展命案侦破、打黑除恶等专项斗争,依法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统筹解决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人口老龄化、残疾预防等问题。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及时排查纠纷、化解矛盾,维护社会大局稳定。
深入开展国防教育,增强全民国防意识。支持驻豫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建设,抓好人民防空和民兵预备役工作。认真落实优抚安置政策,积极开展双拥共建活动,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不断巩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加强法律援助,依法保障公民特别是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和残疾人的合法权益。进一步加强外事、对台、侨务工作。继续做好统计、气象、地震、测绘、参事、史志等工作。
六、加快推进改革开放
加大改革攻坚力度,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动力和活力。
(一)深入推进体制改革
着力推动改革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有序展开,不断把改革向纵深推进、向广度拓展。继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加快推进国有大型企业股份制改造和重组,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知名品牌和市场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优化国有经济布局,推动国有资本从竞争性行业退出。继续推动铝工业、煤炭、化工、水泥等行业重组。完成省直单位所属企业改革。继续推进商贸、粮食、供销等非工业企业改革。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认真落实各项政策措施,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资本进入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社会事业等领域。加强信用担保体系和信用制度建设,积极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大力构建面向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公共服务平台,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以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深化和完善乡镇机构改革,把精简机构、分流人员政策落到实处。以落实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为重点深化农村义务教育改革,确保各级财政应承担的公用经费持续增长、编制内教师工资按现行标准及时足额发放。以增强基层财政保障能力为重点推进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实施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办法。认真落实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政策,防止农民负担反弹。积极推进金融改革和发展。大力支持国有银行改革,积极配合国家搞好中国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完善农村金融体系,适度调整和放宽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准入政策,鼓励和支持发展适合农村需求特点的多种所有制金融组织。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加快企业上市和再融资步伐。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吸引国内外金融保险机构在豫设立法人机构。支持郑州商品交易所、中原证券加快发展。整顿规范金融秩序,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大力推进重要矿产资源整合与有偿使用。加快新一轮煤炭、铝土矿资源整合,支持省骨干煤炭企业重组地方国有煤矿,基本完成小煤矿、小铝土矿整合与技术改造任务。全面推行煤炭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建立健全其他重要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机制。全面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明晰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确保农民得到实惠、林业加快发展、生态有效保护。同时,继续推进交通、科技、财政、公用事业等领域的改革,力争取得明显成效。
(二)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
积极适应加入世贸组织过渡期结束后的新形势,大力实施开放带动主战略,提高经济外向度。不断提高招商引资水平。办好第二届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等大型商贸文化活动,多渠道引进境外和沿海资本。抓好中原文化港澳行、豫港投资贸易洽谈会等重大活动签约项目的跟踪落实。重点围绕优势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和国有企业产权转让等方面搞好项目推介,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导支持各类工业园区充分发挥政策、区位、产业配套等优势,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加快调整进出口商品结构。巩固传统大宗产品出口,扩大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出口,培育一批产业规模大、集聚度高的出口基地,扶持一批外向型优势企业。积极进口短缺资源和关键设备,更多地引进先进技术、先进管理和海外智力。加强大通关建设,促进贸易便利化。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到境外开发资源、设立生产加工基地、建立国际营销网络,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加快发展对外承包工程与劳务合作,不断扩大外派劳务规模。大力实施东引西进,加强与中西部省份的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
七、加快推进政府自身建设
创新体制机制,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增强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
(一)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职能转变,积极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优质服务、创造良好发展环境。在搞好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的同时,切实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创新公共服务体制和服务方式,依法管理和规范社会组织,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和权益保障机制,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有效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事件,提高危机管理和抗风险能力。大力推进政务公开,确保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全面推行学校、医院、供水、供电等公用事业单位办事公开制度,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完善重大事项集体决策、专家咨询、社会公示与听证、决策评估等制度,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加快电子政务建设。进一步规范和减少行政审批,简化办事程序,完善限时办结、首问负责、服务承诺等制度,提高办事效率,更好地为基层、企业和公众服务。
(二)全面推进依法行政
认真落实监督法,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严格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广泛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和建议。建立健全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和考核指标体系,开展政府绩效评估,建立行政问责制度。加强政府法制工作,强化行政执法监督,推进行政执法责任制,搞好行政复议。规范行使行政权力,加强审计监督、效能监察,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要追究。在土地征用、房屋拆迁、企业改制、环境整治等方面,严格按法定程序办事,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抓好政府工作人员的教育、监督和廉洁自律,加强对重点领域的监管,严肃查处各类违纪违法案件,创新反腐倡廉工作体制机制,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三)切实加强政风建设
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真正做到亲民、务实、进取、廉洁。增强工作责任感和紧迫感,始终保持只争朝夕、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集中时间和精力,多做一些事关全局、谋划长远、夯实基础的工作,多开展一些深入实际的调查研究,多解决一些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突出问题,多办一些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的实事。牢记“两个务必”,坚决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坚持勤俭节约,严格财政支出管理,严格控制修建楼堂馆所,严格公费出国出境管理,严格规范公务接待行为,真正把有限的资金和资源用在刀刃上。大力精简会议、文件,切实改进会风、文风,进一步清理评比达标表彰活动,力戒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树立终身学习思想,不断更新知识,提高理论素养和业务能力,建设学习型机关。进一步提高公务员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水平,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清正廉洁、作风优良的公务员队伍。
各位代表!
新的一年,新的征程。做好今年的政府工作,对于圆满实现本届政府任期目标、为长远发展打牢基础意义重大。让我们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齐心协力,奋发图强,为加快实现中原崛起做出新的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
责任编辑:梅章华